您的位置:首页

第七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览理论研讨会(一)

发布时间:2022-03-04

微信图片_20220228110755.jpg


时间:2022年2月24日下午

地点:黄河迎宾馆7号楼706会议室

学术主持:李虹霖、李明



李虹霖:学术研讨会现在开始。先简单介绍一下今天参加的领导和主要学术研讨会的老师,今天参加学术研讨会的领导和专家有:国家画院院长卢禹舜、河南美协主席刘杰、国家画院副院长于文江、河南省画院李明院长、中国美术报社社长王平、国家画院交流部主任尚可,还有没到的各位专家,我就不一一介绍了。现在开始,首先请国家画院院长卢禹舜作学术发言,大家欢迎!

 

卢禹舜:河南是一个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的地方。第七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览和学术论坛,在筹备和组织过程当中得到了河南省以及河南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在此,我代表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览组委会和中国国家画院向大家表示深深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向不辞辛苦、百忙当中抽身参加线上线下活动各位嘉宾、各位专家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谢意。

上一届长沙举办的第六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览学术论坛,来自国内外二十几位学者专家,围绕着“从高原到高峰 新时代画院的历史使命”,从不同视角作了比较深入的研讨和精彩纷呈的发言。这一届论坛,我们在前几次论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探讨更具有实践意义、更加深入具体的问题,涉及美术史、美术批评、美术基础理论、线下研究、个案研究、体制研究、传播研究等方方面面,作者也涵盖了老中青三代画院系统内外的理论家广泛参与,基本代表了当代画院发展的学术研究诉求。

客观的讲,七年多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到,文艺有高原缺高峰等很多问题。在今天,虽然总体上有所改善,但是令人眼前一亮,能够在美术史上立得住、在人们心中留得住的精品力作仍然不够。

创作实践与理论研究是文艺发展的双翼,二者是相辅相成、相生相长的关系。进入新时代,作为承担、保护、弘扬、传承和发展中国文化使命的美术创作研究单位,画院如何发挥好自身优势和特点,讲好中国故事,增强中国美术的国际影响力和传播效果等等,这些也是需要我们努力去思考和实践的方向。

我们希望通过本次论坛,通过专家学者们不同角度的阐述,能为当代中国美术界提供切实充实的理论成果,为当代中国美术创作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有益的参考和理论知识。我相信,这次论坛会在全国美术界学术界引发良好的社会反。谢谢大家!


李虹霖下面请刘杰主席给大家讲两句。

 

刘杰:各位嘉宾,各位专家,大家好!

第七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特别是在卢院长与国家画院的指导下,开幕式理论研讨会如期举行。我在这里代表河南省美术家协会对各位专家、各位嘉宾的莅临表示欢迎感谢!希望各位专家对河南美术更多关注和支持,欢迎各位专家、各位朋友多到河南采风、交流,河南美协、河南画院给大家做好服务。

最后,我祝全国第七届画院美术作品展理论研讨会圆满成功。

 

李红霖:现在开始学术研讨环节,经过两年的工作,第七届全国画院美术展共收到学术论文41篇,这本书已经出版了。这次发言的一共25位专家,还有全国知名专家下午都会发言。

上午我又看了一遍展览,给我最直接的感觉,有这几个感受:

第一,数量最多的一次,我看了几年。

第二,品类也比较全,规模比较大。

第三,形式也是多样,作品比较整齐。

每一次全国作品展我都去看,虽然这次还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整体来说,水平是比较高的。

这次的画展,有的是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有的是歌颂人民的美好生活,有的是画党的好政策,有抽象,有具像,有写意,有写实,也有用古,也有开今,也有中西方结合创新的,符合国家现在所倡导的。总的来说,非常符合这个时代的气息。

由于发言人比较多,大家严格控制时间。下面,首先请顾平发言,大家欢迎!

 

顾平: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下午好!

我写了一篇文章,也在出版的论文集里。这篇文章我主要是结合画院的美术作品创作来讨论到底“人民在哪里”的问题。

文章主要分为四个大的部分,第一部分,从周思聪和卢沉两位知名画家创作矿工组画来表现人民性这样一个话题来说开。第二部分,对“人民”这个概念的认知,从语义学和词源学以及它的历史演变这三个角度看人民概念到底怎么理解。第三部分,围绕“人民文艺”的发展演变历史展开讨论。最后一部分,人民为什么可以成为艺术创作的中心。从这四个方面对话题展开讨论。

我的结论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观,我们对人民理解,首先一定要结合中国对自身道路的探讨,整体加以观察。同时,更要思考特定情境下如何通过文艺作品去塑造人民的主体性“人民性”也不再是一个绝对固化、明确、整齐、一致的特征,“人民”决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有一个个具体鲜活人的集合,他们有情感、有爱憎,他们既追求梦想,又时常失落,甚至也会为生活而挣扎,这才是最为真实而现实的人民。如果热爱人民只是停留在口号,如果让社会效益服从于市场价值、让文艺成为市场的奴隶,又如何谈得上为人民创作、为人民放歌?为人民就要爱人民,懂得真诚,懂得彻底,懂得持久,提及人民就要砌筑新的围墙,要身入,更要心入、情入,才能把文艺关照进现实、温润心灵、涵养精神,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

通过以上讨论,我们更清楚了解了人民的真正指向,那么,如何让人民真正成为艺术创作中心呢?这是一种体验的表达,是有真情实感的体现,创作者被感动了,你的作品才能感动人,这种感动来源于你对人民的热爱与体验,是真情和深度的一种复合。

是我论文的全部内容,请各位专家和领导批评谢谢!

 

李虹霖顾教授深刻诠释了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的重要性,下一位,请中央美院教授、全国大型主题题材创作中心副主任于洋发言,请王平准备。

 

于洋:谢谢。感谢主办方的邀请,论文我提交的题目是新时代的中国画发展格局的一篇文章,今天发言的时间很短,我就谈谈对于展览的观感。

第一点,从主题来看,关于画院的发展格局和当代美术的创作生态的问题,可以叫守界与扩容“守界”,既有传统意义上的国版油雕,学院体系内部的守持,是非常中正风格的延续。同时,展览有很多老一辈的画家的特邀作品展,作为新时代展览非常重要的学术背景。另外,还有中国画、油版雕、书法的展览,在另一个展区,合起来有900件作品,尺幅上都是大中尺的作品,还有小幅的作品。这是从守界到扩容。

为什么叫扩容?实际上我看到的是大画院的概念,以画囊括了当下大美术的格局。所以,我觉得这个展览恰恰展示出画院体系大画院概念的格局,这是从扩容的角度。

第二点,从各个画科本体深入的探研。作品非常有新意,画家们都尽力的有所创新,整个展览展现出以画院为中心扩容的特点,同时也是画科体系的扩容,很多作品我印象也很深,比如代大权老师的《胡适先生》,四川彭伟《大写的人》,他利用类似于指纹漩涡纹的方法来做的功课。这些展现出画家们的心意、学术追求、问题意识,我觉得这点是很重要的。因为很多的展览,尤其是一些名家展览的时候,有时候会看到一些疲态,这些都是非常可贵的,展现出他们的追求。

第三点,也展现了河南美术发展的格局。2020年河南美术进京到美术馆的展览《中原风·黄河魂》,非常聚集性看到河南籍艺术家表现家乡、表现时代。刚才顾老师讲到美术的人民性的展现,我觉得美术的人民性包括美术的在地性,或者说接地气和时代性,这些在这个展览里面也能够看到,

论文已经在论文集里面,非常高兴能够再次来到郑州跟老师们交流,谢谢!

 

李虹霖现在请国家画院、中国美术报社社长王平老师发言,请陈明做准备。

 

王平:以前经常在一些聚会当中听到大家对画院创作机构质疑的声音。当然,画院能回答的就是作品。从展览来说,我觉得既有高兴的层面,也有忧虑的层面。

第一方面,画院双年展越来越有规模,在美术界越来越有品牌的美誉度。把全国的画家聚集在一起来探讨创作和理论的问题,提供集体交流的机制,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平台。

这次展览,我看到年轻化的趋向和画种丰富的趋向。一方面,70、80的画家成为画院的主体,另一方面,像这次展览当中有这么多的油画和版画,可能还是不多见的。但也确实感到有一些隐忧,就是我们当初为什么要设立画院?新文化运动以来,整个国家美术机制的建设是引入西方美术学院的机制,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国家建立画院,其实某种程度上是为了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的民族艺术。从这个角度来讲,今天画院办到这样的趋向,是不是和我们当初的初心是一样的?美院是引进了西方的机制,目前来看,现在画院和美院也真的没有什么区别,我们把传统的机制甩在一边,画院的编制越来越少,跟美术学院合在一起了,画院的画家和画种越来越多了,画院成了小而全,而不是小而专的。比如上海有上海中国画院,有油雕院,杭州不仅有浙江画院,也有油画院,还有雕塑院。这样的话,一个院里面有几个人,各个画种只有一两个人,或者说几个人。在这样的情况之下,画院如何发展,画院如何建立自己的特色?这是我们接下来非常重要的隐忧。我们今天看到画院成绩的一面,但它和全国美展没有任何区别,其实全国美展某种程度上依靠的也是画院的成分,画院这个展览当中,我们也吸收了美院的画家,其实它就拉平了,特色没有了。在接下来这些年之后,画院如何建立特色,如何在艺术本体语言上对整个行业有学术引领的作用,尤其是如何在国家文化意志上起到引导作用,这可能是画院接下来要深刻思考的一些问题。

从当下的展览来看,全国美展的问题在我们画院体系里面都有,作品越来越大,画的越来越细。在我们自身解决问题的同时,如何确立我们的特色,都要思考到。在今天的展览当中,我能看到很多作品与传统民族艺术的距离越来越大,民族底蕴的东西越来越薄。实际上某种程度上,有一些作品艺术的处理、艺术的格调上,可能都会存在很大的问题,尤其是有一些作品呈现出自然主义的倾向,这些方面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也是应该引起隐忧的地方。

我就讲这些,谢谢!

 

李虹霖刚才于洋教授从美术展览外面来观察美术,王平社长对展览也提出一些隐忧。画院,按照政府和老一代讲的,一是承担着重大题材创作,二是画院大部分人还是有艺术成就的画家,成熟的画家,美院承担教学比较多一些。

更多的人画,我觉得是好事,这种精益求精、你追我赶、四面八方、谁行谁上,只要是公平就行,其实是好事,这个不应该是几个人的舞台。就像王平讲的一个转换,更多的年轻人涌上了舞台,传承就是这样。所以,我的观点是大家都可以讨论。

下面请国家画院美术理论研究所副所长陈明研究员发言,请江苏画院刘筱做准备。

 

陈明:谢谢李所长。画院有它的优势和它需要克服的困难,但总体而言,画院系统目前还是中国当代艺术创作一支重要的力量,在艺术创作以及理论的建设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还是简单的谈谈我这次论文集当中提交的论文。

这次我提交的论文是关于明代宫廷画院制度的考虑,我用最简短的话概括一下论文的内容。

首先,明代有没有宫廷画院?明代初是否设宫廷画院?当然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多数的学者认为,明初已经有画院性质的机构。比如杨伯达认为,在正史上找不到画院这样专门的机构,但从实质上、功能上看,应当是有画院的,而且认为仁智殿、武英殿和文华殿都履行着画院的职责。在当时的记载当中,特别在一些学者、士大夫的诗当中体现出来。

在明代初年有画院性质的机构。洪武和永乐年间画院的人数不多,而且散乱在各个机构,没有统一的职称。到了宣宗时期,社会比较稳定,宫廷内的绘事活动逐渐活跃起来。武英殿、文华殿和仁智殿是当时宫廷画家进行创作的场所,在明宣宗的时候,文华殿是书法家活动、创作的场地,武英殿是画家的活动场所,仁智殿是工匠的,画家也在那儿,这个相对固定的安排一直到明代末年没有发生变化。所以,我的观点是有画院,至少有画院性质的机构。这是第一个小问题。

第二个小问题,宫廷画家的来源怎么来的?他是什么官职?

来源主要有,一是从民间征召而来,从明初开始,一直延续到明代中期以后,像赵原、周位、周原素,都是洪武年间的,像卓迪、范暹,这些是永乐年间的,等等。二是从考试选拔进入的,比如说明代人郎瑛在《七修类稿》当中记载了英宗时期的一次宫廷画家选拔考试,但这种考试并没有形成一种制度,嘉靖以后就没有了。此外,还有父子相袭的,比如林良和林郊父子,周文靖、周鼎父子,戴景祥、戴进父子,边文进、边楚善、边楚芳父子等等。

那么官职是什么样的?洪武年间的宫廷画家分散在各个机关,永乐朝以后,画家的管理制度逐渐完善,供职的机构相对集中,画家的处境也逐渐宽松,职工薪酬是按月发放,官职是跟绘画毫不相干的,有的叫督指挥、指挥、千户、百户、政府,没有固定的升迁制度,也没有定额编制,统统纳入皇帝的禁卫军行列。

还有个问题,他们在哪儿画画?一般来说是在武英殿门西房和两侧的厢房,画家在那儿值班的时候就在那里画画。

那么他的创作内容和机制是什么呢?明初统治者征召画家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注意到绘画的作用。宫廷绘画有三个类别,一是宫廷人物画,主要有历史故事画,主要描绘前朝明君、先贤、忠臣、良将。二是忠臣良将,三是帝王将相。

宫廷山水画也是一部分内容,它主要是承续了元人山水的风格,比如马轼、朱端等。宣德朝,因为皇帝的宽容,在明初主要是喜欢北方山水,特别是朱元璋,不喜欢南方的山水。但是到了宣德以后,来自江南的很多南宋画家的风格也出现在宫廷山水画之中。宫廷花鸟画比人物画和山水画成就更大,不仅在题材和语言上呈现了两宋的宫廷花鸟画,而且在风格上形成了较新的风格,像孙隆、林良、吕纪,对明代花鸟的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最后做一个小小的总结,明初建立宫廷画院制度以后,宫廷画家的来源、创作、内容和机制,随着国家政治和朝廷管理制度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创作地点基本围绕着三大殿展开,在创作内容、题材和风格上,受到皇帝审美趣味的制约,具有明代宫廷的审美风格。明代画院制度的建立完善和明代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紧密的联系,同时,更与政治制度和皇帝个体状况变化发生了关联。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上述各个因素的制约下,明代宫廷绘画,特别是花鸟画仍然取得了巨大成就,并为明代重要画派的形成起到了推进性的作用。

这就是我的发言,谢谢!

 

李虹霖陈明研究员的考证,在明代这块有很好的研究。下面由江苏国画院美术理论研究所副所长刘筱教授发言,请南京林业大学教授孙献华做准备,大家欢迎!

 

刘筱:谢谢。第五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在南京,包括理论研讨会三届我都参加了,我对这个展览特别有情结。我的论文在文集里面,时间关系,我简要说一下。

江苏国画院现在只有中国画一个画种,这是我们现在的一个特点。画院的美术理论研究方面,近年来,我们都是基于新型画派的研究。

现当代的创作这一部分,主要是围绕年度大展展开的,叫盛世春光,每年春节跨年展出。这批作品其中会抽出部分在全国各地巡展。这个年展激发了我的一些考虑,大概有几个思考。

江苏省国画院建院历史比较悠久了,第一,经历了一代、二代、三代这批老先生的创作、更迭之后,我们怎么从艺术本体的角度继续延续这个文脉,并且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呼唤做更进一步的定位,因为我们不可能永远往回看。

第二,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变迁,老牌画院的生态系统发生了一些变化,因为人才引进的机制变了。以前,画院学员班的学员留在画院成为创作主力。现在我们引进的人才很多都是高校毕业的,学历都比较高,这一批新鲜血液的引入给我们画院的创作带来一定的变化,所以这也是我考虑的一个点。

第三,对于画家来说,作品的完成是他工作的结束,但是我们理论研究所怎么发挥理论先行的作用。比如建立当代艺术创作档案和画院的美术馆结合,去做一些主题性的策划展览是不是更好?

第四,有组织的、深入的集体的采风和写生和独立的写生相结合。这个是不是可以促进我们对于主题性美术创作的思考?因为近些年来,我们的创作任务也比较多,我也发现很多年轻的画家在主体性美术创作方面缺乏经验,那么怎么样去弥补?

这是我提出来的一些问题,中间这些分析我也不展开说,文章都有。

最后,我自己的一些想法。首先,中国系派的大格局之下,每个地方的画院还是要保留自己地方的特色,它不只是一个行政区划,还有艺术创作的追根溯源、秉承经典的意义在当中。

其次,画院的传统文脉需要不断的传承。尤其是有丰厚历史积淀的画院,我们需要开发一些机会,让新进来的这些艺术家,去了解画院的历史,因为只有融合了才能够理解画院的创作,融合到我们的风格当中来。

第三,理论引导,从美术理论、美术史、文艺批评三个层面对本院创作进行引领,发挥理论先行。把我们的藏品雕版画和美术馆活用起来,有自己主题性展览的策划,以展览带动创作可能更好。

最后,后续进入画院的画家,我是想他们个人对自我的要求,要从地理环境、心理环境、学术环境上主动的去拉近和画院的文脉,保留或者凸显出一种地域性,让大家各自都有自己的特征,我觉得这个很重要。

这是我自己得出的一些结论,简要跟大家说一下,文章都有,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李虹霖上次在南京双年展听到刘筱的发言,刘筱是一位很有思想、很有见地的研究员。下面请南京的孙献华教授发言,请罗鸣馆长做准备,现在就可以联系线上的,大家欢迎!


......




微信图片_20220228110609.jpg


后发布评论

观馆指南

实行网上预约,您可以通过“郑州美术馆”微信公众号或郑州美术馆官方网站两种途径进行预约。

新馆: 郑州市中原区文澜街10号(丹水大道与长椿路口东南角)

瑞达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瑞达路83号

  • 微信公众号

  • 微信订阅号

  • 微博官方号

  • 抖音官方号

郑州市中原区文澜街10号(丹水大道与长椿路口东南角) 电话:0371-67983163

开放时间:09:00-17:00,每周一闭馆修整(节假日除外)

留言板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问卷调查

豫ICP备08102381号 豫公网安备410197020023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