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学术纪实(一)|“ ‘郑风 · 河韵’ 中国大城市专业画院学术年会 ” 之会场一(第十五回 · 郑州)

发布时间:2025-10-08

22222.png

主题新时代背景下,画院的发展机制与人才培养。

时间:2025年9月15日下午2:30

地点:郑州美术馆新馆2楼多功能厅

主持:徐立新  河南省美协副主席

                   河南省书画院副院长

发言嘉宾:

王青云、李明、陈承齐、董智敏、罗鸣、李志权、巫卫东、徐琳、曾圳、张春玉、张建京、张海龙、徐明军、郭剑利、赵峰、邓天平、赵华双、刘晓、黄梦洁

其他参会嘉宾:   

常欣、周永康、郭文光、李瑞、吴永光、夏金旺、王永才、唐文忠、吴宇滔、刘培露、朱晓波、刘灿辉、赵怡文、王汇涛、汪占革、穆亚威、谢少飞、张卫华、张真恺、孙晋、黄沛沛、徐曼娜、范彦奎、肖伟、李珂


徐立新    河南省美协副主席,河南省书画院副院长

首先我谨代表主办方向远道而来的各位领导同仁们表示最热烈地欢迎,向为本次展览研讨以及创作付出心血的参与者致以诚挚地感谢。本次展览汇聚了全国多家大城市画院的代表性作品,它们既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笔墨传承的深厚功底,又紧扣城市发展脉搏,用艺术语言记录时代变迁与城市风貌,堪称城市美术力量的一次集中亮相。今天的学术年会正是要为大家搭建思想碰撞的平台,探讨大城市画院艺术创作及文化传播的使命方向。


李明    中国美协理事,河南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河南省美协副主席
画院作为中国美术创作与研究的重要阵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与创新者。纵览中国美术史,画院制度源远流长,承载着文化传承,推动创作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在新时代背景下,画院既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又要以创新的艺术语言回应时代的呼唤。当前画院面临市场化和艺术创作中AI科技手段等因素的不断冲击,如何完善创新画院体制机制,更好地激发创作活力,培养优秀人才,实现出人才、出精品的目标,如何使画院作为学术共同体,成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力量,回应时代与人民的呼唤等,这些问题都是我们今天年会应该关注和研讨的话题。

王青云    中国国家画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当前全国画院在运行机制上还存在创作资源分配不够均衡,激励机制不够完善,学术评价体制不够精准等问题。借此机会,我想从艺术创作的组织管理、实践探索、功能拓展等方面谈一点认识。
第一,要加强画院的创作组织管理,着力明确方向,优化机制。如国家画院为举办好“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国家级美术作品展”,先后举办了选题的论证会、培训会、实地采风,并多次邀请党史专家参与创作全过程,以展览促创作,提升艺术家开展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学术水平,成效明显。各地画院也可以围绕国家重大主题、地域文化特色、时代精神等设立专项创作项目,引导艺术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出具有思想深度和艺术高度的作品。
第二,丰富创作实践,着力培养人才。画院作为专业创作机构,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资深艺术家的传帮带作用,通过导师制、工作室制等,让青年艺术家在创作实践中学习传统技法,领悟艺术精神。另一方面要持续完善人才激励机制。通过优化薪酬体系,职称评定标准和奖励制度,鼓励艺术家潜心创作,积极回应艺术家的发展诉求,比如加强横向联动,建立资源共享平台,通过联合办展、学术交流、跨区域创作采风等方式,促进艺术家间的交流和学习。也可以积极与高校美术馆、文化机构合作,拓宽艺术家的创作事业和发展空间。
第三,拓展社会功能,着力服务社会。画院可发挥专业优势,通过展览市民开放日、美术馆、公开课等公益活动,满足人民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鼓励各级画院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精髓,创作具有地域特色的作品,通过差异化发展形成独特的艺术品牌。积极参与国际艺术展览、学术论坛,推动中国画与世界艺术的对话。


陈承齐    中国大城市专业画院学术年会主席
郑州美术馆今天举办的大城市画院联展规格最高、参展人数和参展画院最多,这是难得的,空前的。这跟郑州画院全体职工和郑州市对美术创作与支持是分不开的。
专业画院的责任是要弘扬当地文化。环境的优越,让我们懒惰,没有打下扎实的基本功。真正影响出作品的是我们没有深入当地的生活,没有真正地贴近人民。
人才是出作品的根本,目前的画院有大量的青年人才。然而,这些青年人才有的基本功不足,要承担起创作精品的大业还远远不够,这是阻碍画院发展的根本。画院的定位就是创作研究,是出精品力作的,做到了这一点自然就能在现有基础上更进一步。

董智敏    中国大城市专业画院学术年会副主席
全国画院学术年会及交流活动是促进画院间创作提升与资源共享的重要平台。为推动此类活动持续高质量发展,现结合已有经验,提出以下五方面发展思路:
第一,强化学术年会的组织与氛围营造。年会虽在组织形式、地域特色等方面存在差异,但整体营造了良好的学术交流氛围,应继续优化活动设计,增强凝聚力和专业性。
第二,完善作品捐赠机制,推动捐赠行为的制度化、规范化。鼓励各院以捐赠作品的形式表达对主办方的感谢与认可,这既是对承办单位辛勤付出的回馈,也可成为国家及地方的文化财富。
第三,明确画院在新时代的定位与发展路径。随着文化战略转向和“馆院合一”模式推进,画院需进一步向“精炼提纯”方向发展,积极探索新格局下创作研究与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第四,提升主题创作与作品质量。一方面,应紧扣如“郑风·河韵”等具有文化厚度的主题,强化学术性与社会责任;另一方面,捐赠或展出的作品须保证高艺术水准,从尺寸、题材到学术内涵都应具备收藏价值。
第五,提高笔会与写生采风活动实效。笔会应避免流于形式,建议提前准备、提升作品质量,增强创作严肃性。写生采风应注重创作成果产出,鼓励每位作者留下优质写生作品,甚至形成专题展览,实现“画城市、绘地方”的实践价值,使其成为主展的有效延伸。

罗鸣    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郑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郑州美术馆(郑州画院)馆长、书记
郑州画院目前实行美术馆与画院一体化管理模式。自2020年以来,我们围绕“出精品、育人才”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第一,依托品牌项目推动主题创作。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黄河文化美学研究基地”为定位,持续推动黄河主题创作,积极参与沿黄九省画院联盟活动,系统推进相关艺术工程与项目建设。
第二,立足地域文化,深化学术探索。中原文化底蕴深厚,历史遗存丰富。我院艺术家分别从不同维度开展创作与研究,如开展河洛地区汉魏碑刻的系统梳理(获国家艺术基金支持);围绕大河村、双槐树遗址及夏商周断代工程推进“考古水墨”创新实践;聚焦嵩山、邙山开展山水创作;以空灵笔法表现黄河雄浑气象;持续创作“黄河飞鸟”系列油画及黄河生态主题作品等,共同构建具有学术深度的黄河美学表达体系。
第三,建立“N+1+1”展览机制。即每年全院画家举办联展,并在此基础上为每一位艺术家举办个展,既检验创作成果,也提供展示平台。
第四,加强青年人才培养。通过“老带新”机制,推动中年骨干画家与青年艺术家结对传承,促进创作经验和艺术理念的融合,努力缓解人才断档问题。


李志权    成都画院书记、副院长
成都画院建院四十余年来,始终坚持创作与研究并重,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俄罗斯国家博物馆、东京富士美术馆、法国吉美博物馆、意大利都灵现当代美术馆等机构合作举办世界经典艺术展。同时依托“中国大城市专业画院联展”“沿黄九省省会城市画院联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美术馆联盟”等平台,持续提升成都美术的全国影响力。
近年来,画院围绕“巴蜀之路”“新天府盛景图”“花重锦官城”“天府万千气象”等巴蜀文化主题,组织创作了一批反映成都美学气质的优秀作品,并与重庆画院、四川省诗书画院共同推动“巴蜀文旅走廊”建设,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
在人才培养方面,画院坚持“出人才、出作品”,通过“传帮带”、学术研讨、写生采风等方式提升画家综合素养,并以联合策展、项目合作等方式汇聚国内外优秀艺术力量。倡导艺术家深入传统、扎根现实,从川西民俗、古蜀文明、天府文化中汲取灵感,创作兼具文化底蕴与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

巫卫东    兰州画院院长
兰州画院依托兰州独特的丝路文化、黄河文化和红色资源,系统开展主题性美术创作,以艺术手法展现西北地域风貌与时代精神。通过深入基层采风与学术论证,逐步确立并实施三大核心创作工程:一是启动“丝绸之路万里行”,组织画家西行东进,系统考察丝路遗存,探讨西部画风建设;二是“大河上下万里行”系列采风,以“体味大河精神、书写时代风采”为宗旨,多次组织黄河流域跨越式写生,深入探源从青藏高原到入海口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三是围绕“黄河之滨也很美”重要指示,聚焦兰州城市文化与黄河风貌,开展大型主题创作,推出多批兼具时代特色和西部风格的精品力作。
通过这些扎实深入的创作实践,画院逐步形成了“大河魂·兰州画院美术作品展”这一代表性展览品牌。该展览迄今已在全国30多个重要城市巡回展出,并入选文旅部全国画院优秀创作项目计划,成为彰显西部艺术风格、传播黄河文化的重要载体。

徐琳    济南画院院长
济南美术馆(济南画院)建院以来,坚持以党建引领艺术创作,围绕红色精神谱系开展主题创作,推出“红色济南手绘作品展”等沉浸式党史教育展览,成为全市主题党日重要阵地。同时,紧扣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发起成立全国首个“中国沿黄九省城市画院联盟”,有效推动黄河文化保护与传承。
在学术品牌建设方面,画院着力打造“鹊华掇英”“江河万里”“山岳有声”等品牌,构建全国高等院校和覆盖长江、运河及三山五岳的文化创作与交流体系。画院还推动设立“济南都市圈美术作品展”“济南国际双年展”等大型展览,推出一批优秀作品,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专业展览品牌。
在公共教育方面,画院通过“阳光驿站”“学院星空”等品牌推动艺术进社区、进校园,每年吸引上万名青少年参与,积极探索馆校共建模式。同时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坚持“老带新”传统,鼓励青年画家跨界学习,提升多元业务能力,为艺术创作持续注入新生力量。

张春玉    吉林画院院长
吉林画院高度重视艺术创作。人才培养方面,不断引进青年人才作为外聘画家,在画院的带动下进行艺术创作,充实人才队伍。
在创作内容上,鼓励画家立足本土,挖掘长白山文化、冰雪文化,以文促旅,把创作与地方的文化建设相结合。同时,鼓励画家申请国家、省、市各级艺术基金和扶持经费。
此外,吉林画院对画家有三个要求:第一,每年为美术馆创作一幅精品;第二,为美术馆搞一次公益大讲堂;第三,要为美术馆策划一次展览。其余时间保证画家要有充足时间和空间进行艺术创作。

曾圳    潮州画院院长
在画院向美术馆转型过程中,画院画家在美术馆时代的角色重塑,这不仅是机构的变革,更是艺术工作者从小我走向大我的一个精神蜕变。从绘画创作的角度思考,画家在美术馆体系当中应该扮演的角色有三个。
第一,作为创作的引领者,不仅要表达个人的情感,同时又要承载文化传承的重大使命,坚持对笔墨语言深度探索,在笔墨中注入当代思想,让古老的艺术语言焕发新生机。美术创作在美术馆的学术体系中是核心支撑,所以每一幅作品都应该经过深思熟虑的艺术探索,既是个人的风格,又是文化的担当。
第二,作为艺术诠释者,将创作中的思考转化为公众可以理解的语言,不仅仅是讲解技法,更要传达艺术背后文化理念和审美追求。通过艺术诠释,培养观众欣赏美、理解美、创造美的一个能力。
第三,作为学术的构建者,塑造美术馆的学术品格。要积极参与美术馆的学术构建,通过策划研究型的展览,构建传统与当代的对话平台,推动艺术理论的创作实践互动,鼓励画家总结创作经验,形成理论思考,支持研究者深入创作现场,获得感性认知。
这三个角色不是对创作者身份的削弱,而是在更广阔天地对艺术价值的重新发现。

张建京    洛阳画院院长
当前各地画院普遍面临体制转型与创作定位的双重挑战。洛阳画院在“美术馆+画院”融合模式下,坚持“以作品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逐步从传统“养画家”向“促创作”转变。画院的核心功能仍应立足于提升文化自信、传播中国声音与展示国家形象,但需在新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重新寻找定位。
面对人才编制紧缩、主题创作任务重的现实,我们通过外部资源联动与跨区域合作弥补本土创作力量的不足。例如在“河洛儿女心向党”百米长卷创作中,借助国内名家协作完成重大题材创作,体现出开放协同的必要性。
未来画院发展应注重三个“融入”:一是融入主题创作,呼应政府文化规划;二是融入文旅开发,参与艺术衍生品与城市文化品牌建设;三是融入本土叙事,讲好地方故事。做到全国有荣誉、全省有影响、全市有作为、全民有感受。此外,需进一步强化学术交流、区域联动与人才流动机制,推动全国画院系统形成“抱团取暖、共谋发展”新格局。

张海龙    齐齐哈尔书画院院长
我院立足黑土地地域文化,从北疆自然风貌、民族特色与城市发展中汲取创作资源,坚持传承与创新并重。
在艺术边界日益模糊的当下,不同画种、地域风格之间的借鉴与融合已成为趋势。本届联展诸多作品在材料、技法与表现形式上展现出突破传统的探索精神,既保持了传统文化根基,又注入了当代生活气息。这种创新实践不仅拓展了艺术的语言维度,也为地域性画院的创作提供了新路径。

徐明军    曹州画院院长
曹州画院将人才队伍建设作为立身之本,注重培养青年画家,形成专业人才为主体的格局。画院邀请知名艺术家指导,支持人员参与高研班与学术交流。内部建立“传帮带”机制,以国家级会员指导青年画家,促进技艺传承。
社会服务方面,年均开展公益活动10余次,累计捐赠作品8000余件,深入基层助力美育,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建院40年来,培养国家级会员占比82%。未来将通过联动上级、基层和兄弟画院,为“书画之乡”品牌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郭剑利    呼和浩特市书画院副院长
我院与民族美术馆合并后,面临人员结构等挑战。近年来主要开展四方面工作:
 一是打造“艺美北疆”地域文化品牌,通过多项主题展览深化北疆文化内涵。二是启动“百名画家绘青城”主题活动,创作城市主题作品500余幅,并在多地巡展。三是开设公益书画普及班,推动艺术普及与文化惠民融合。四建立名家艺术工作室,形成“创作+理论+实践”培养体系。未来我院将继续推动专业艺术资源社会化共享,深化跨地域文化交流,助力北疆文化品牌建设。

赵峰    青岛画院副院长
画院发展的核心在于人才引进与激励。当前各地画院普遍面临人才困境,青岛画院在人才引进方面采取多元机制。除公开招聘外,通过调动方式引进已有突出成绩的中青年画家。建立签约画家机制,招募社会层面优秀创作者,提供创作补助与画室支持。首批签约画家在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中取得优异成绩,远超在编画家,并有两人通过人才引进机制调入画院。但后续批次面临优质人才减少、人才被挖走、异地人才编制障碍等问题,目前该机制进入发展瓶颈期。
在人才培养方面,青岛画院推行名师带徒计划,邀请离退休知名艺术家指导青年画家;鼓励在职画家外出进修交流,获取新知识新观念;建立青年人才招募计划,通过全国作品展征集发掘潜力新人;针对国家级展览提前规划,提供创作空间与时间保障,动员画家积极创作;为画家设计多元发展路径,包括创作型、研究型、教育推广型等不同方向。

邓天平    唐山画院副院长
唐山画院致力于挖掘燕赵文化与冀东地域特色,通过举办系列展览活动探索传统艺术在当代的新发展。近年来策划了多个具有影响力的展览。
在创作方面,画家围绕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现实生活题材和地域文化特色开展创作。加入大城市画院联盟,通过观展和交流,获得自我审视和提升的机会,明确了未来发展方向。期待与各兄弟画院继续深化在美术创作、画院管理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赵华双    阳泉美术学院副院长
当前画院普
遍面临管理体制不统一、资金不足、人才引进难等共性问题。各级画院隶属部门不同,缺乏统一考核标准,影响职能发挥。地市级画院资金紧张,社会资源引入存在政策限制。基层画院人才选拔自主性低,多依赖统一招考,专业能力突出的创作者难以进入。
建议通过画院与高校、上级画院联合培养人才,发挥各自优势,建立导师传帮带机制,利用退休艺术家的经验指导青年画家。鼓励青年画家深入生活、参与学术交流,提升创作水平与文化责任感。

微信图片_20251009151614_628_109.png

刘晓    淄博书画院副院长
淄博书画院近年来推出系列名家邀请展、名家讲座,重点开展“淄博美术档案”编撰工作,抢救性整理本地已故艺术家的作品及史料。
目前画院人才引进面临现实困境,优秀艺术家因政策限制无法调入。近年画院将青年人才培养作为重点,实施“青年美术人才培训计划”,通过评审选拔院内外的优秀青年艺术家,为其举办个展或联展,提供展示与交流平台。同时打造“淄博青年美术方阵”品牌,举办“正青春”提名展,激发青年创作活力,助力多元发展。

黄梦洁    福州画院学术部副主任
近年来,福州画院积极推进“闽都画派”学术研究,致力于闽都历史文化研究,对福州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挖掘研究并举办专题展览。持续出版内部学术刊物,系统研究本院及福州、福建艺术前辈的学术脉络,多角度展示福州艺术渊源与高度。
在人才建设方面,以“专业技能面试+结构化面试”自主招考模式替代传统统一招考。针对各地画院普遍存在的编制和经费限制,画院探索建立签约制画家队伍,通过聘任合同方式打破编制束缚,保持人员流动性。签约画师可使用画院创作室、资料室等资源,申请专项课题,并获得展览、采风、写生等经费支持。

111.png



文案来源:创作研究部


后发布评论

观馆指南

您可凭本人有效身份证刷证入馆(每周一正常闭馆)

新馆: 郑州市中原区文澜街10号(丹水大道与长椿路口东南角)

瑞达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瑞达路83号

  • 微信公众号

  • 微信订阅号

  • 微博官方号

  • 抖音官方号

郑州市中原区文澜街10号(丹水大道与长椿路口东南角) 电话:0371-67983163

开放时间:09:00-17:00,每周一闭馆修整(节假日除外)

留言板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问卷调查

豫ICP备08102381号 豫公网安备410197020023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