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美术馆精心策划推出“公益美育大课堂”系列公共教育活动,其中“商都书法讲堂”是“公益美育大课堂”的第一季。四月我们开展了《<龙门二十品>与魏碑书法艺术》、《碑学经典与书法审美谱系的建构》两个书法主题讲座;五月举办了《格律诗的写作与欣赏》和《书法创变视角与类别》的主题讲座。来到六月,我们邀请到中国国家博物馆书画院院长杨军先生为我们带来《国家博物馆藏宋拓碑帖鉴赏》主题讲座。
6月2日下午,由郑州美术馆(郑州画院)、郑州市书法家协会共同打造的公益美育大课堂(第一季)“商都书法讲堂”第五场,《国家博物馆藏宋拓碑帖鉴赏》主题讲座在郑州美术馆二楼学术报告厅举行。本次讲座邀请中国国家博物馆书画院院长、研究馆员,艺术学博士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导师,中国国家博物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导师,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艺术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院研究员,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所研究员,杨军老师作为主讲嘉宾。来自郑州市书协、郑州市女子书画研究会、郑州大学书法学院、河南警察学院与社会各界书法艺术爱好者们参加了本次讲座。郑州美术馆(郑州画院)党支部书记、馆长,郑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罗鸣担任讲座主持人。
郑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罗鸣
杨军老师以《集王圣教序》与《大观帖》为切入点,分别展开讲解二帖的主要内容、流传经历、内在价值以及现存重要传拓版本。他谈到,《集王圣教序》是碑刻历史上著名的集字碑,刻立于唐咸亨三年(公元672年)十二月,原石现藏于西安碑林。据载,此碑是唐僧玄奘自印度取经返回长安后,奉太宗之命所译经文,太宗与皇太子李治为之撰《大唐三藏圣教序》与《述三藏圣记》,玄奘复回写谢表和谢启。此序与记并太宗答敕、太子笺答及玄奘所译《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共五部分同刻于石,组成《集王圣教序》。碑文书法由长安弘福寺沙门怀仁从唐内府所藏王羲之书迹及民间王羲之遗墨中集字而成。现存于世的主要版本有国博藏张应召本、保熙旧藏本、朱翼庵旧藏本、上图张应召本,刘铁云旧藏本、刘正宗旧藏本、崇恩旧藏“墨皇”本,其中国博张应召本经考证因其“最旧”特征、未经描补和内容的完整,被称为“海内《圣教》之冠”。随后,杨军老师分别从“张应召”拓本的流传经历、册后提拔、不同时期的装裱、拓印情况等内容与现场观众进行了分享。
讲到宋拓《大观帖》,杨军老师提到“大观之本愈千淳华”,更是点明此帖选择谨严,摹刻精工。《大观帖》十卷为北宋官刻丛帖,徽宗大观三年(1109)正月上石,因而称为《大观帖》。刻成之后置于太清楼下,又称《太清楼帖》。现存《大观帖》拓本主要有故宫藏本杨协卿藏本(卷二、四、六、八、十)、南京大学藏本翁方纲藏本(卷六)、故宫藏本李宗翰藏本(卷二、四、五)、国博藏本张简盦本(卷七),国博所藏宋拓《大观帖》(卷七)为海内孤本,也称作张简盦本。卷中有历代收藏印,拓本“笔锋棱角俱在,字口拓工精细”。《大观帖》拓本流传稀少,后世翻刻大都有失形神,原本于明代中叶存世已然极少,国博所藏第七卷,为仅存的完本,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讲座现场
讲座现场气氛轻松,观众们在互动环节中纷纷提出自己在书法临创过程中对字帖选择的疑惑与难题,与杨军老师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同时表示杨军老师的讲座让大家在未来书法艺术临创的学习中受益匪浅。
观众提问
活动最后,罗鸣馆长总结道:“看待中国的书法有两条脉络,一条是以契刻为主要脉络,例如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金文铸刻在青铜器上,至汉代,更是开启了碑刻艺术的时代;另一个脉络则是以毛笔书写流传下来的书法遗迹,在此一条脉络里,我们能看到早期写在甲骨上未经雕刻的文字,以及书写在秦简上而得以保存至今的文字,同时还有帛书书法艺术,例如马王堆出土的马王堆帛书。至后代发展而来,纸本书法艺术更是不胜枚举。最终结合二者的特性,刻帖艺术发展迅速。此次书法讲座讲解的《集王圣教序》与《大观帖》均是碑帖艺术中集大成者,《集王圣教序》是中华文化文脉传承的重要载体,是学习书法绕不开的经典碑帖。此帖完整的保留了王羲之书法的间架结构以及生动气韵,是了解王羲之书法的最好范本。《大观帖》镌刻的精准和对于行草书笔势的提按、转折、绞转笔法的呈现堪与真迹相媲美。在未来的书法艺术学习中,找到精良的拓本十分重要。同时建议广大书法爱好者们,尽量去看原碑原拓,近距离领略碑拓艺术的魅力。”
在两个小时的讲座中,杨军先生用自己深厚的书法艺术积累引导着大家走进宋拓碑帖,鉴赏学习了《集王圣教序》与《大观帖》的独到之处,为书法艺术从业者与爱好者们在未来的艺术提升中,带来了新的思考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