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2日上午,由郑州美术馆主办的 “‘跨界对话:何以黄河’ —— 王刚:何以黄河 当代黄河主题创作研究展” 学术对谈活动在郑州美术馆新馆举行。
本次活动的与谈嘉宾有著名评论家,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博导士生导师,原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张晓凌;著名作家,原河南省文联副主席,河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李佩甫; 著名美术批评家,策展人,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副馆长傅军;著名哲学家,评论家,策展人柴中建;本场展览艺术家,中原工学院教授王刚。
此外,《中国美术报》事业发展部副主任王会 ;北京电影学院博士,《中国美术报》新媒体运营中心副主任殷硕; 中共郑州市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马建领;郑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艺术处处长杜江; 郑州轻工业大学易斯顿美术学院院长石品;河南省美术馆副馆长郭黎笠;河南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王圣松;中原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院长凌世义;信阳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院长邹东升;大河美术报社副总编审李向华等列席了本次活动。
本次学术对话活动由郑州美术馆(郑州画院)馆长罗鸣担任会议主持,并特邀著名评论家张晓凌担任学术主持。
罗鸣:“王刚:何以黄河——当代黄河主题艺术研究展”是我们郑州美术馆历经两年的时间,精心组织策划的一个当代本土艺术家的个案研究展,也是我们三年来开展黄河文化美学研究项目的重要活动。王刚老师的作品磅礴沉郁、厚重高远,是黄河两岸农耕文明哺育下的人民群众的精神肖像,更是一部华夏民族千百年来血脉传承的壮丽史诗。展览展出以来受到了广大业内和普通观众的好评以及各大媒体的跟踪报道。
张晓凌:郑州美术馆“王刚:何以黄河”展营造了一个巨大的精神祭祀空间,艺术家王刚带着圣徒般的信仰,在几十年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和话语体系,将艺术的探索延伸到了中国人的宇宙观、艺术本源、艺术何为的问题上去,通过盛大的仪式为中国当代艺术招魂,弥补了中国当代艺术在超越性和现实批判性方面的缺失,重建了中国当代艺术的核心、灵魂与价值。
李佩甫:艺术家王刚是一个具有浪漫主义情怀的画家,几十年来不计名利得失,以丰厚的大地般的艺术留住了一段时间,让后代看到我们的祖先是如何从苦难中走来,彰显了中华民族巨大的包容力、同化力和昂扬的生生不息。
傅军:作为一线城市策展人和批评家,“王刚:何以黄河展”有一种落地的感觉,让我非常震撼。艺术家王刚的500多件作品用不同的方式和媒介诉说了同一个故事,以强大的主体性占领了展览空间。与此前黄河题材画家布莱希特式的理性旁观不同,王刚的艺术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式的,是角色与本我的融合,体现了主题性创作的当代性。
此外,郑州作为当代艺术中心之外的城市,得以脱离全球化带来的同质化、消费主义、时尚主义等负面影响,从而能更加深化、落地,才得以出现王刚这样的艺术家。美术馆作为平台是艺术家作品的放大器,我非常敬佩郑州美术馆的学术眼光、判断和勇气,能推出这样无论从学术判断还是展览呈现都非常考究的展项。
柴中建:西方文化以“地”为特征,以“是”为文化表达,追求本体论探求,围绕科学、物理学来呈现;印度文化以“天”为特征,以“如”来表达,追求空性;中国文化则认为“天”“地”“人”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强调个体心性在“天”(“无”)与“地”(“有”)之间的感悟力,这种“人”在有形与无形之间的此刻的心灵感受就导致了艺术的发生。艺术家王刚的艺术就是这种寻找一切存在本体的根性的、心性的艺术,是世界大变动格局中的中国艺术,希望河南本土能重视它的存在。
最后,现场观众和与谈嘉宾热情互动,就王刚作品和当下艺术界的若干问题做了深度交流。
为了让更多观众朋友更好地观看作品和理解作品,郑州美术馆推出了线上虚拟展厅,让您随时随地高清看作品,同时还特别邀请艺术家王刚与策展人吴波在展览现场和大家一起“云·赏”《何以黄河》,微信扫码下方二维码即可观看。
#识码进入线上展厅#
#识码“云·赏”《何以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