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三周年的日子。
当天下午,2022年中国(郑州)黄河文化月正式启动,而拉开这一文化盛事序幕的是一场在郑州美术馆新馆开展的艺术大展——“王刚:何以黄河——当代黄河主题艺术研究展”。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何以黄河?或许在揭开2022年中国(郑州)黄河文化月序幕的这场艺术大展中找到答案。
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展览?《王刚:何以黄河——当代黄河主题艺术研究展》以深入阐述当代黄河精神、推动黄河文化在新时代的发扬与传承为展览主题,展览包括“黄河”“人”和“大地”三个篇章,采用多介质综合展陈手段,结合新数字技术,为观众带来全新沉浸式体验。
置身展厅,一系列富于象征色彩的宏大风景,让人感受的不仅是黄河波澜壮阔的自然景观,还有艺术家关于黄河的历史文化想象,以及投注其中的个人心灵景观。王刚笔下的黄河一往无前、生生不息、质朴刚健、永恒不灭的精神品格,是世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共同的生命底色。
“这不是简单的一幅幅画或艺术作品,第一次立体而又震撼地感受到母亲河迸发出的无穷生命力。”参观者不由感慨。
黄河是一条河,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其意义已超越固有的地理范畴,成为中华民族的文明象征和精神代言。
“我画黄河,不是画风景,而是画黄河文化的沧桑历史,苦难抗争,厚重和力量。”这个生长和创作于中原的艺术家,身为河南油画学会副会长的王刚深有感触地说,“气势磅礴、奔腾咆哮的黄河强烈震撼着我,不断激发我艺术生命中升腾的力量,激活灵魂中神性的密码,我只是把这些精神物化在了作品中。
几十年来,从油画,泥塑,影像,装置行为,到大地艺术,他的创作一直没有离开黄河和大地母体。“越走越远,远到祖国西部;越做越低,低到泥土;越做心越软,如水一样顺势而为。”王刚说。
何为艺术?艺术何为?经过大半生的苦苦寻觅,他像一个最虔诚、最笨拙的学生,把答案写进了黄河和大地里。
王刚,何许人也?
“王刚先生是一位生长于中原大地,在全国艺术界有着重要影响的当代艺术家,20世纪80年代初,王刚先生步入画坛,2000年以来,中国整体进入当代艺术语境,他的艺术更进一步,成功地完成了当代转型。其艺术方式由传统的架上绘画、雕塑,跨越到行为艺术、大地艺术、装置艺术、影像艺术等当代艺术形式。他把目光转向了中原大地厚重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生活在这里的黄河儿女。他开始以视觉艺术的方式关切时代发展中黄河儿女的生活现实,展开对中原大地历史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的当代文化想象、重塑。”在黄河文化月启动仪式上,作为王刚的老朋友,省文联名誉主席、省美协名誉主席马国强如是推介。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以百折不挠的气魄,绵延万里,从高山之巅奔腾入海,千百年来影响着亿万华夏儿女,更深深影响着在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艺术家。
作为土生土长的河南艺术家,王刚的骨子里浸染着中原文化的厚重与沧桑。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创作“老万”系列作品,到2004年在中央美院美术馆举办“王刚老万系列作品展”,再到2006年和2007年《大地泥土的记忆》和《大地浮雕》两个大型行为艺术震惊全国艺术界,再到2018年后新疆的两个大地艺术,他一直关注着在这片土地上生存的人,从厚重的黄河文明、中原文化中汲取营养,寻找着这片土地上的文化根脉,直至对整个人类生命终极价值的叩问。
“在这里我们更能看到黄河文化的深邃,之所以震撼人心,正是因为理解得深、爱得深。”河南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席卫权如是评价王刚及其创作。
在此次活动中,王刚也借此机会回馈家乡、回报黄河母亲,将自己五百余幅心血之作捐赠给郑州美术馆。笔墨当随时代。通过把“黄河”“人”与“大地”有机联系和融合起来,他用当代艺术表达来回应:何以黄河?
黄河来自远古,奔腾于当代,是一条真实的河,也是一条艺术的河,既孕育了灿烂的古代华夏文明,又见证着当代中国的辉煌巨变。
在郑州美术馆新馆1-4号展厅,展出王刚作品500多幅(件),展览面积4000多平方米,共分为“黄河”“人”“大地”三个篇章,以新视角展示黄河文化的精神内核,以新跨度架起传统与当代艺术的桥梁,多维度呈现当代黄河文化主题艺术创作的时代成果。
此部分集中呈现了王刚近十年来创作的黄河系列作品。
经过了三十余年艺术探索和人生浮沉,在花甲之年,王刚再次把目光转向了黄河。2010年前后,他用取自黄河滩的泥沙,混合着油彩和丙烯,在亚麻布上创作了一系列巨幅的黄河风景作品。
何以黄河?王刚的黄河系列作品以其深刻的精神性和纪念碑化的特征引人注目,构成了美术史黄河主题创作序列中最新的一环。
1999年,王刚创作了《老万村里的兄弟们》,由此构建了一个“老万”的艺术世界。
在王刚的艺术叙事中,“老万”即万千普通劳动者。“老万”是农民、农民工、煤矿工人……也是一个具有浓厚哲学意味、崇高而理想化的人。
在“老万头像”“群像”系列以及《正月》等作品中,王刚用气势撼人的巨幅型制,呈现大写的顶天立地的“老万”;用混合了黄河泥沙的土色表现“老万”的特殊质地和底色;用数以千计的泥塑,写生“老万”真实、鲜活的形象。
《矿工群像》《老万系列,鹤岗矿工》组画,王刚通过对“在地底下求生”的煤矿工人的关注,表达对农民工处境和命运的关切。
二十余年间,经持续性的构建,“老万”成了王刚最具代表性的艺术理念和图像创造。“老万”系列,是对中国人内在精神、文化肖像的表现。
对人与大地关系的探讨代表了王刚艺术实践的另外一极。
2006到2010年间,王刚与柴中建先后策划实施了行为艺术《泥土的记忆》《大地浮雕》《大地丰碑》《大地之子的婚礼》和《大地上的人》。2015到2018年间,王刚历时三年,在新疆的木垒和沙湾创作了巨型地景艺术《大地生长》《大地凝视》。
在最新的大型装置作品《耧·楼》,王刚则从社会生产的角度对人与土地的关系,以及传统农耕文化的传承困境等问题进行追问。
通过“从哪里来”的追问,尝试唤醒人们血脉深处关于泥土的记忆;在亘古洪荒的大地上面向四季轮回和时空的深处,观照“人” 的存在意义。
这是一场重新发现黄河的文化之旅。此次展览持续时间至12月18日,历时三个月的时间,沉浸其中,人们将于此读懂“何以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