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美术馆展出的《太极三部曲——李英杰摄影作品展》,试图通过富于当代艺术精神的影像作品,打造一个具有全新视觉体验与历史积蕴的意象空间。展览分“太极拳”、“太极图”、“河洛象”三个版块,以摄影作品的形式呈现12年来摄影家李英杰先生对太极文化、河洛文化进行的文化思考。
我原本认为,用摄影艺术来表现太极文化难免乏力和苍白,但是读了李英杰的作品后,令人感到非常意外,并为之深受感动。他的刻苦、勤奋、执著和坚定,找到了一条把摄影黑与白、虚与实的造型语言来表达太极文化阴与阳、静与动的文化精髓的视觉新天地,用现代的光影技艺诠释古代太极思想中从无形到有形、有形到无形、无形再到有形的哲学命题,似风,似雨,似说,似唱,似影,似画……
《太极Ⅱ》,与其说是一部摄影作品集,不如说是一部太极文化书,它用有形的影像对无形的太极的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大胆创新。
——节选自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原副主席 李前光 《光影太极》
在田野考察途中,我邂逅了摄影家李英杰先生,看到他通过纯粹的摄影语言表现出来的景观与我们平常所见迥异,画面厚重的美感与艺术的力量感直指人心,现实中的大地峰峦幻化为唯美的色块与线条。通过相机镜头,李英杰先生的摄影艺术升华了山水的世俗存在,成为超现实的永恒。
随着接触的深入,李英杰先生赠予我其出版的大作《太极》《太极Ⅱ》,拜读之余,感触颇深,一是有感于其摄影作品本身的魅力,二是一种割舍不断的地缘情结——我们的根在河洛。
李英杰先生的摄影作品,将把河洛地域文化的代表——太极拳阐释出了新气象,将传统的地域文化创作出了国际艺术的风格与气派,这种跨越文化障碍的飞跃,就像河洛文化独有的特殊存在,是一种特立独行的文化“飞地”。
——节选自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 王巍 《河洛古国·河洛文化·河洛象》
河图、洛书,面对千载以来中国哲学最大的谜团之一,李英杰带着相机加入探索。从在历史的景观中流连忘返,到在山河大地的风景长廊中壮游巡礼,他低头阅读着相关的河洛文献汲取营养,起身端起相机寻找自然宇宙时空的魂与魄。
长久以来,李英杰以河洛文化与太极思维在黄河与洛水流域为中心的时空里进行摄影创作,其实就是以摄影艺术的角度对古老文明的深情回眸与重新阐释。摄影图像的国际语言为河洛地区打开了图像视觉的窗棂,让古老的文明由此与世界风尚水乳交融。
代代有序,季季不同,从《太极》到《太极Ⅱ》,李英杰摄影技艺的积淀与思考已足够丰厚,从摄影技术到摄影艺术,再跃升为摄影哲学,《太极Ⅲ·河洛象》凝聚了李英杰多年的追寻与梦想,这个梦想就是河洛文明的影像世界与东西方古老哲学的对话,这种话语呈现为思维空间的抽象语言——河洛象。
离器而得道,是一切艺术最终要到达的彼岸,而这个跨越也是摄影的冒险,犹如站在峡谷的对面纵身一跃,是摄影生命的涅槃与重生。
不久前,当我有幸先睹他将要出版的《太极Ⅲ·河洛象》稿本时,深为书中那一帧帧反映“阴阳变化”的影像所震撼。这些从山云变化中捕捉到的奇妙影像,类似哈勃望远镜从时光隧道里捕捉到的那一幅幅宇宙演化时残留下来的星云尘埃影像(〔美〕卡洛琳·皮特森、约翰·布兰特,《从哈勃看宇宙》,2004年),皆亦虚亦幻,惟妙惟肖,精妙绝伦,神秘莫测。正如《老子》所说的“道”,“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博之不得”,而又在“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之中,使人感觉到它的实际存在。今后,当我们在晴朗夜晚仰望星空时,再来思考那个永恒的问题:宇宙从哪里来?又将到何处去?或许能从《太极Ⅲ·河洛象》一帧帧影像里得到启迪与深思!
——节选自 中国先秦研究会副会长、河洛文化研究会原会长 蔡运章 《考古·历史·艺术》
《太极三部曲——李英杰摄影作品展》通过对太极拳、太极图、河洛象的艺术表现,是摄影艺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呈现。那是李英杰先生基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于哲学思考,更是基于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原人创新创造的转化,也是作者对于黄河文化、中原文明深深的眷恋。
——郑州美术馆(郑州画院)馆长、郑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 罗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