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创作好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是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的殷殷嘱托。黄河,孕育中华文明,泽被万里江山。黄河有大爱、黄河有大美,讲好黄河故事,让黄河文化在新时代熠熠生辉,是郑州美术馆、大河美术报社两家以“美”为名的文化单位的天然责任,也是我们的光荣使命。
4月19日,沿黄九省省会城市画院联盟再次相约郑州,以“大河意象”为题,特邀中国国家画院,联合展示沿黄九画院的优秀作品,献礼黄河,献礼党的二十大。九家画院,各彰其才、各展其美,主题聚焦、形式多样,再加以中国国家画院高标风致、学术引领,共同为人民、为时代描绘出彩答卷。
为更全面、更深入地传播这一高水准艺术盛事,郑州美术馆、大河美术报社联合策划推出“丹青十年共绘就”系列报道,对参展作品进行全景式呈现,并深入挖掘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画院的重要成果,用作品、用彩笔,共同奏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黄河大合唱。
让我们满怀期待,共襄盛举、共写大美!
罗鸣 熊飞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青海省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
西宁画院院长
4月19日,“大河意象——中国沿黄九省省会城市画院联盟优秀作品展(第二季)”在郑州美术馆新馆开展。作为参展画院之一,西宁画院近年来坚持“立足高原,深入生活,创作精品,服务社会”的办院理念,将河湟文化、黄河精神的本质与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相结合,组织画院画家深入尖扎、贵德段黄河沿线,走进龙羊峡、坎布拉等区域进行实地考察写生,创作出了大量优秀作品,以不同形式表现青海地区黄河沿岸的地貌特色、民俗风情和人民的美好生活,反映出艺术家对母亲河的挚爱和对高原生活的美好追求,谱写了一曲对河湟谷地古韵今声的赞歌。为此,大河美术报记者对西宁画院院长黄沛沛进行了专访。
诠释“大美青海、大美天地”
《大河美术报》:黄院长,请您结合此次展览的入展作品和作者情况,谈谈贵院作者的作品特点,有哪些共性与个性?
黄沛沛:在此次展览中,西宁画院共有 33 幅作品参展。此次参展的作品共性特点就是从不角度、不同层面反映了青海高原独具特色的地域特质、民族特点、民俗民风特征,展现了青海多元性、独特性与丰富性的美术生态文化。这些作品既有共性,也有其 鲜明的个性特点。不论是展现河湟文化还是游牧文化的画作,都从不同的角度表现西部和青藏高原神奇博大、高原人豪迈粗犷的精神风貌,同时呈现出新颖独特的艺术语言。从入展作品看,这些画家有一个共同的创作初心 ——在价值观、审美观日趋单一、贫乏的文化语境下,能保持具有时代精神、不断创新,同时又坚守自身地域特色和个性创造的艺术道路。这些画家都致力于诠释“大美青海、大美天地”的艺术理念,力求贴近生活与自然,多层次、多方位描绘青藏高原。从这一点来看,我们青海的画家在艺术语言的创造上与美术发达地区是同步的。
黄沛沛《红裳》
如李忠盛作为雪域高原的画者,他以雄浑的笔墨,激扬的热情,谱写着泱泱昆仑的大美情怀,他的画作完成了自由灵性静谧到 神性粗犷的转变。版画家阿太由于常年生活工作在牧区,他的绝版套色版画集中展现出他对高原的挚爱。此外,张克元、金长征、张爱民、刘建鹿的画作从不同的角度展现河湟谷地色彩斑斓的地域文化。从他们的画作中可以看出以三江源或祁连山国家公园为背景,以当地的宗教信仰、传统文化、审美意识、民风民俗、居住环境、生活习惯、历史发展为元素,彰显青藏高原游牧文化的原生力和文化的原生态。
李忠盛《河出青海》
《大河美术报》:近年来,贵院涌现出哪些在全国具有影响的名家名作?有哪些全国知名的骨干作者和新锐力量?
黄沛沛:近年来,我们西宁画院涌现出了诸如雪域高原画者李忠盛、高原特色绝版套色版画家阿太、铁血浇筑画境者金长征、擅长风景创作及青藏高原藏民族群众的画家刘建鹿等多位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名家。
刘晨曦《山那边的歌声》
多年来,他们扎根高原,用美术语言展现高原地域特色,以及青藏高原风土人情。创作出了一件件美术精品,且在全国画展中皆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如李忠盛的山水画作品31次入选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国家画院主办的全国画展,并4次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中国画入选画家。张洪春、阿太曾荣获青海省第 6、7、8 届文学艺术奖,多次入展全国美展和全国版画展 等。此外,刘建鹿的《玉树暖阳》等水彩作品、金长征的《西征》等油画作品都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 的影响。
王龙平《湟水情》
打造“河湟文化”特色品牌
《大河美术报》:请您结合地域文化,谈谈贵院的特色与亮点,包括近年来的发展情况和取得的发展成果。
黄沛沛:西宁画院成立于1986年,是青海省唯一从事专业美术创作的学术机构,多年来,西宁画院致力于表现西部和青藏高原的神奇博大,表现高原人豪迈、粗犷、富有精神信仰和博大关怀的精神风貌,逐步在青海画坛、西北画坛形成了具有实力的地域画风与画派,彰显了独具魅力的高原艺术个性。
李天才《墨葡萄》
说起西宁画院的特色与亮点来,不得不提青藏高原的地域印记——第三极。在弘扬黄河文化、青藏高原文化过程中,西宁画院新老画家们在不同程度上经历了由浅度的地域性景观、民俗风情展示逐步向深度的体验靠拢的审美创造过程。其间,随着画家对高原生活情感积淀的增厚,加上对这方水土长期的感悟和所受到的潜移默化的滋养,开始更多地融入到想象力所提供的深度体验之中,越来越注重挖掘绘画题材的审美价值,继而追求地域文化深久的底蕴。这种逐渐深化的艺术追求和探索,使他们在艺术表现上越来越具有自觉性和系统性,于是在纷纭多彩的画坛终于自成一格,成为青海画坛颇具实力的一支专业美术队伍。
朱文娟《树新貌》
《大河美术报》: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与魂,是文化自信的基础和源泉。作为沿黄省会城市的官方书画创作机构,贵院是如何结合自我特点,弘扬黄河文化的?
黄沛沛:近年来,为了大力弘扬黄河文化,我们西宁画院充分结合青海独特的地域特点,进一步加大黄河文化,尤其是“河湟文化”为背景的创作宣传力度,逐步在青海画坛、西北画坛形成了具有实力的地域画风与画派,彰显了独具魅力的高原艺术个性。聚焦“河湟文化”金名片,我们先后举办了“魅力西宁”“河湟画卷”“第十一届中国大城市专业画院联展暨学术年会”等多项面向全省乃至全国的画展,加大了河湟文化在省内外的影响力。此外,以“沿黄九省省会城市画院联盟”为载体,充分挖掘黄河及河湟文化资源,积极开展美术创作、展览及学术交流活动等。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大“高原·河湟文化”作品的推广展示与宣传力度。鼓励画家参加全国各大美术赛事,将“河湟画卷”系列采风活动推向纵深,全力打造 “河湟文化”特色品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提供艺术支持。
孙晋青《静静的黄河》
在向“高峰”迈进中积极作为
《大河美术报》:在艺术从“高原”向“高峰”迈进的进程中,贵院在创作、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有哪些打算和规划?
黄沛沛:在从“高原”向“高峰”迈进的进程中,西宁画院将以“会当凌绝顶”的豪情与担当,认真梳理已故去、已退休的老艺术家的成就,充分挖掘他们的学术精神,为西宁中青年画家美术创作研究提供经验和借鉴。
郭子源《高远积翠》
画院在36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酝酿期、成立和成长期、发展和转型期三个阶段。目前,随着西宁市美术馆的挂牌成立,西宁市美术馆与西宁画院实行了“两个牌子、一套人马”的管理模式,在创作、研究、人才建设中,以“大美为真”的主张,坚持创作研究中心工作任务,以精品奉献人民、加强高质量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内部管理,努力把国家标准、国家规格、国家要求真正体现在画院高质量发展的各个方面,充分发挥西宁市美术馆在创作、研究、教育、交流、收藏等方面的代表性、示范性和导向性作用。
王文龙《草原暮色》
《大河美术报》:请您介绍一下自己的艺术创作,在创作与管理方面如何兼顾?
黄沛沛:我的美术作品主要以展现青海少数民族为题材,尤其是以高原人物画为主,立足中华民族艺术审美精神这一元素,秉承中国艺术取“意”造“象”的基本精神,以色彩、线条、构图外在元素,及具象或抽象的语言表现出浓郁的青藏高原文化色彩。
张爱民《深远》
西宁市美术馆作为目前西宁市唯一的一座公立美术馆,是西宁市人民政府专项建设的重要文化窗口。在管理中,西宁市美术馆与西宁画院“院馆一体”的工作模式为画院的创作研究与艺术交流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平台,有利于促进专业画家的创作研究。
作为西宁画院的主要负责人,我力求寻找美术创作与管理的平衡点,在美术创作者与画院管理者之间,始终牢记自己的职务与责任——以美术创作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推广公共艺术、文化惠民,为推动西宁文化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秦川《碧水丹霞》
张洪春《玛多阿嘉》
张岩春《镜》
西宁画院简介
西宁画院始建于1986年,是青海省唯一的一家从事专业美术创作的学术性事业单位。成立36年间,西宁画院充分发挥画院创作人才聚集的优势,创作出了一大批时代感强烈,地域特色鲜明,民族、民俗、民风生活气息浓郁的,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佳作。
许多作品在全国美展中入选、获奖,近300件作品被国内外各种专业刊物出版并收藏,出版有《西宁画院作品选》《西宁美术作品精品集》,《西宁画院画家丛书》共8册,《新玉树 新家园》《画家眼中的青海》《魅力西宁》《西宁画院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青海解放70周年美术作品创作画册》《百年辉煌 最美印记——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美术作品展》《河湟神韵 炫彩夏都——中国大城市专业画院优秀作品联展》等画集。有力地讴歌了高原人民不畏艰苦,乐于奉献的高尚精神风骨和我市各条战线事业蓬勃发展的美好前景,极大地丰富了全省各族人民的文化艺术生活。
多年来,西宁画院致力于表现西部和青藏高原的神奇博大,表现高原人豪迈、粗犷、富有精神信仰和博大关怀的精神风貌,逐步在青海画坛、西北画坛形成了具有实力的地域画风与画派、彰显了独具魅力的高原艺术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