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代山水画中的园林景观,更多的是园林中的建筑,即其墙垣、回廊、花窗等人工景致部分。当代山水画家让园林中的楼阁台榭等变动了身份,使它们成为与山水画中的“山石”、“树木”处于同等级的自然主题角色。
为了与山水画中的山石、树木等自然古拙的线性表达相和谐,当代山水画家在表现园林建筑时也采用了如同表现树木山石的手法,他们用既有粗细变化,也有浓淡干湿,甚至扭曲、断续的笔法来勾画原本是直线、理性的建筑。于是,园林就可以被皴法般地表现了,被笔墨般地表现了,从而脱开了“界画”、“工笔”等阈限,而被“山水”般地表现了。
这与中国古典园林从摹仿自然山水的写实手法最后转向写意手法的趋势与过程是一样的。在中国古典园林中,还有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之分野,其中的私家园林体现着文人的自然观及艺术理想,其隐逸思想塑造出朴素淡雅的风格,回归自然的观念营构出野逸的山水意境。当代山水的园林景观则以私家园林或文人园林为主要的表现对象。
这样,我们会看到,在当代园林景观山水中,是以在中国画中被推崇的价值观,如“写意”、“文人”等去选择园林。对于文人的迷恋,就不仅是艺术观的趋同,更是其人生价值观的趋同……
”
· 节选自《第七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览论坛文集》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 牛克诚 《景观山水-当代山水画的主题展现》
沈科《港湾之二》
水粉画 79cm×109cm 江苏
张立农《坝上十个月》
油画 180cm×180cm 河北
周章科《盛夏·泸沽湖》
水粉画 112cm×85cm 云南
文中言《211397982011 北海》
版画 88cm×76cm 北京
王帅《天使在人间》
雕塑 120cm×110cm×10cm 黑龙江
王斌《而立》
雕塑 199cm×87cm×87cm 河南
张学《早集》
油画 200cm×200cm 广西
刘建《布拉格》
中国画 200cm×183cm 北京
刘海涛《希望的田野》
中国画 233cm×193cm 四川
张雷震《龟兹物语·千佛问春之二》
油画 120cm×160cm 新疆
张新权《蕴》
油画 70cm×80cm 北京
刘林格《阳光·阳光》
版画 120cm×200cm 宁夏
张云霞 朱科丞《中华赛龙舟》
雕塑 50cm×60cm×20cm 河南
“
中国山水画独特的空间表现方式,是近代以来被学界逐渐重视并反复讨论的问题。自晚明开始引入了西方绘画空间表现这个参照系后,愈发凸显出的中西绘画观念的本质差异。张晓凌先生敏锐地指出:“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绘画亦依势而为,因时变通,部分古典遗产被有效地转换为现代形态,部分遗产如包括‘以大观小’、‘物象之源’等美学命题在内的绘画空间观却渐次消失在现代文化视野中。其原因细究起来,大致有二:一个原因是晚明以来董其昌倡导 ‘重笔墨、轻丘壑’的南宗美学思想;另一个原因则更为直接,那就是晚清以来西方科学透视观对中国画空间的视觉改造。”由于这种转换和遗忘,山水构成的观念元素越来越复杂,趣味日趋多元。在这个背景下,山水画空间观念的原初形态反而越来越模糊不清,越来越被繁复芜杂的作品与论断遮蔽于历史长河之中。重新审视中国画的空间观念,首先需要明确的一个前提条件是,中国画是若干个空间单元的集合,在不同的空间单元内有可能采用不同的视点和观看方式。空间观的差异使得中西方画家在表现画面空间时显现出不同的追求。西方画家曾长期致力于在平面上模拟出立体的空间效果,现代派画家倡导回归画面的平面形式,这两者从本质上都是对于不同空间尺度表现方式探索。而中国的山水画家似乎一直都不太在意描绘景物体积,既没有极端写实也没有纯粹抽象。在中国画的不同发展阶段,景物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始终都是构成画面时最关注的范畴。而这种空间位置的关系,就可以被理解成为视觉心理感受层面的场。画面有不同的作用力结构下的“力场”构成,若干个局部的“力场”共同构成一个大的场域,“力场”通过诸如时空序列、故事情节、观看规范等多种逻辑关系联系在一起。不同时代的绘画空间呈现方式的差异其实并不是取决于所谓“描绘和再现客观世界的技巧”,而是更大程度上来源于引导力场组合时的决定性规范和逻辑关系……
”
· 节选自《第七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览论坛文集》 中国国家画院外聘理论家 王进 《论中国山水画的空间构成方式中的“势”》
孙娟娟《对话》
中国画 200cm×178cm 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