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展厅:第七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 中国画展厅
“
新时代中国画的创作体系与风格路向,涵盖着传统笔墨及其当代拓展、“中国画”与“水墨”概念的辨析与博弈,及当代图式语言的新拓展等课题。
其一,中国画的笔墨及其当代拓展。在新世纪的社会文化语境要求下,如何看待传统笔墨,成为衡量中国画的文化规定性的重要因素。越来越的中国画家与各界文化学者认识到,虽然新时代的中国画艺术风格应该是多元的,但在这多元的整体中,不能缺失传统的一元;同时,更多画家和理论家也开始反思“传统”的范畴和外延,即传统的中国画作为历史,不仅仅只是文人画,更不是只有文人写意画,而是包括了很多非文人阶层的文化传统,同时也包含了20世纪以来融合了中西文化智慧的近现代传统。尤其在刚刚走过的新世纪前二十年,当人们回顾20世纪中国画的成就与积淀的时候,发现我们今天所言的“传统”已经具有多层面的涵义,它既包括百年以来由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等画家为代表的近代传统,又涵盖着明清以降以“四王”“四僧”等画家群体所代表的宫廷系统与文人传统,董其昌的“南北宗”画风系统,此外,还包蕴着民间画工传统等。
其二,“中国画”与“水墨”概念的辨析与博弈。在当下的创作实践、学院教学与展览生态中,“中国画”“水墨”两个概念一直相伴相生、互为影响,又似乎纠缠不清、难以尽述,其间有概念的混用、逻辑的交错,也有边界的模糊、语境的共存。这一现象的背后,又浮现出两条不同的创作路径与价值取向,一个主要指向传统、学院与经典,一个更倾向于当代、社会与新潮,两条脉络的交织、碰撞与激荡,成为当下画坛的一大景观。如果从当下的现实情状突围,放远视域,“中国画”与“水墨”两个概念的时态属性本身就呈现出“新—旧”的相对性与悖论性。一方面,现代语境中的“水墨”与“中国画”都是新的概念,且都在其发展过程中被赋予新的狭义内涵;另一方面,如果倒溯百余年,则“水墨”更早存在于传统文人画的话语系统,“中国画”才是伴随着民族国家意识兴起而产生的新语词……
”
· 节选自《第七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览论坛文集》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理论专业委员会研究员 于洋 《新时代中国画的体系建构与风格路向》
丁筱芳《中国建造者》
中国画 234cm×180cm 上海
王大伟《驻梦敦煌》
中国画 206cm×196cm 甘肃
王卫平 《晨曦》
中国画 220cm×190cm 天津
王永亮《拄杖抱儿岭 风掠满谷香》
中国画 240cm×200cm 北京
王亚静《盛世家园》
中国画 240cm×120cm 辽宁
王法《绰约新装玉有辉》
中国画 130cm×130cm 江苏
王菽一《飞天》
中国画 200cm×187cm 北京
马建茂《古镇余晖之一》
油画 90cm×150cm 河南
王琨《黑色1》
油画 65cm×65cm×3 北京
王辉宇《小马》
水彩画 110cm×86cm 吉林
王霄《为西山石窟搭建脚手架》
油画 130cm×190cm 河南
白羽平《义合》
油画 120cm×140cm 北京
白春禹《隅中》
水彩画 101cm×135cm 河北
任传文《浮生·水》
油画 138cm×122cm 北京
“
中国画最早形成的图式——画赞与中国画的精英图式逸品的形成有直接联系。首先,画赞是典型的训导机制产生的具有道德教化功能的产物。其次,画赞、逸品的评述都是外形所引起的不同,其内形从来就没有穷尽,只是各时代有不同的修辞而已,且不同修辞相互之间不可代替。画赞时代的图画修辞是借文字语言表达,逸品时代的绘画修辞是在文的基础上产生自身笔墨的造型语言的表现。而逸品时代并没否定或覆盖画赞,而是把画赞主要的教化功能浓缩为文字词符——“成教化、助人伦”。当艺术由雅转向俗,当现代中国画艺术在工业文明的商业社会中受西方艺术及艺术观念的冲击时,逸又开始转向“自然”。这个“自然”图式与之前的被动自然不同,与人文自然也不同,是无我无客观的自然(相当于西画的抽象语言),是经由“逸”受社会及西方艺术洗礼之后产生的自然。从历史上看,我们接触西方艺术时,正是西方绘画写实处于极盛时期。后向苏联学习,苏联更是写实主义绘画重镇。基于此,写实便成为高校美术教育的基础甚至形成体系。当然,写实能力作为造型基础是必不可少的,但造型基础并不等于造型表现。那么,逸向前推进一步:往大众社会的,笔墨意象成为对象形的具象,迎合成商业行画;往精英专业的,笔墨意象成为抽象,演变为行业行画。当然,具象、抽象表现都需要抽象的感悟与理性,制作时都需要具象的落实,只是表现可以合为具象表现与抽象表现,成为作品进入社会,作品便具有商品与艺术价值。“逸”向“行”的转向具体表现为:逸笔的笔限转向非笔限中——笔墨肌理转向非笔墨肌理;墨分五彩转向五彩的纯粹;矿物颜料的精细颗粒转向粗颗粒;笔、墨的重点转向水的重点;解读作品从我品转向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史论从内容转向形式。由于中国画的内形无法穷尽,所以无论是自然、逸、行都是时空角度不同的结局……
· 节选自《第七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览论坛文集》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林若熹《逸品的图式转换》
王辅民《年》
中国画 235cm×190cm 北京
王野翔《农二代》
中国画 180cm×180cm 江苏
王跃奎《大河奔流》
中国画 200cm×240cm 北京
王犇《守艺 ? 家承》
中国画 190cm×170cm 陕西
刘大明《秧歌队》
油画 165cm×220cm 北京
刘汉军《工匠精神·木雕故事·快乐生活》
油画 70cm×200cm 湖南
刘亚安《甘南纪事》
油画 170cm×170cm 河北
刘向久《长白风骨》
油画 160cm×180cm 吉林
刘建鹿《西部风情》
水彩画 126cm×105cm 青海
孙平《伙伴》
油画 200cm×180cm 河南
孙洪敏《我在》
油画 180cm×180cm 广东
文字编辑 / 孙贝贝
图片 / 展览部
排版 / 宋镒臣
校对 / 任鑫
发布 / 张锦玥
审阅 / 郑纯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