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展厅:第七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 特邀展厅
疫情的阴霾,无法阻止爱与美的传递。为配合全市防疫工作,郑州美术馆暂时闭馆。在这特殊的日子里,我们梳理了正在美术馆新馆展出的“第七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带领大家“在云端”一起感受艺术的魅力。以艺术为力量,共同迎接疫散云开,迎接春暖花来。
“
说到传统艺术的当代重构与美育使命,今天的我们就不得不面对自工业革命之后越来越清晰的艺术与科学之间的复杂生态。长久以来,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固然暧昧且充满争议,但从本质和动因上来看,两者都是社会文明发展内在需求的产物,同时也必然地在不同时代以不同的形式反作用于社会。艺术素有“成教化、助人伦”的功能,科学则担负着探究未知、造福世界的使命。
艺术与科学密切关系是不争的事实,几乎伴随人类文明始终。无论是朴拙的原始美术,辉煌的夏商青铜器,还是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暗箱或者直接催发印象主义绘画的光学发现,科学都是艺术切入并表现这个世界的重要凭借。不过,在相当长的人类文明时期内,艺术的地位都因其与宗教、政治和文化的密切关系而傲据“神坛”,优秀的艺术往往被视作“天启”的产物,科学则通常指向现实世界因而与信仰或精神无关,甚至被归为工匠的行列。
但说到底,艺术与科学不过是从看似截然不同的维度探究世界及人类自身的路径。大概以印象派为标志,科学进步对艺术的辅助作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光学的成就特别是光谱的发现使得艺术家得以超越人眼的局限一窥自然的神奇与造物的奥秘。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科学本身远不止认识与改造世界的工具这么简单,它或许是在信仰与精神层面比艺术更加有效的探究世界与关怀自我的方式……
”
· 节选自《第七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览论坛文集》浙江传媒学院设计艺术学院讲师、艺术史博士 邢千里 《名实与在场——新时代背景下传统的自我重构与美育价值》
郭北平《紫红头巾》
油画 80cm×60cm 陕西
俞晓夫《肖像》
油画 78cm×59cm 上海
丁一林《将军会古村》
油画 80cm×100cm 北京
郑百重《秋风骏马·壮士气概》
中国画 248cm×125cm 北京
吴悦石《面壁图》
中国画 247cm×124cm 北京
于承佑《矿工》
版画 100cm×80cm 黑龙江
吴长江 《藏族青年洛藏冬智和友人》
水彩画 193cm×110cm 北京
“
中国人从来就不缺少抽象思维、抽象观念,书法艺术就是高度抽象的艺术展示。进入现当代艺术创作,就会看到更多具有抽象意趣的作品。
尚扬先生在相对严酷、贫瘠的文化背景中成长,其作品从最早的《黄河船夫》,到后来的黄土地风景,再到20世纪90年代的“大肖像”和“大风景”,“诊断”、“深呼吸”,以及“董其昌计划”、“日记”等系列创作,都可以看到他在形式语言、材料处理上的演进,这种演进始终伴随着对工业化、信息化时代人类生存境遇的思考,在异质材料的并置中,让人体会到古老农业文明的日渐衰殘。他勇于否定生命中并不自觉的那种习惯,努力以陌生的眼光看待事物和自我,尝试以独创的能力对抗熟悉影子的黯然吞噬,保持真正选择的能力。在阅读、追问生命的过程中,获得认识上的自由,并用优雅抒情的章句催眠内心的焦灼与失望。
胡伟先生是在改革开放时代求学、留学,走上艺术道路的艺术家。其学院派中国画的习画经历,多年中国绘画修习的审美体验,积淀浸润在他的美学血液中。他对纸、绢、水、墨的敏感性,造就了他综合材料运用的东方性格,构成了他独特的材料美学的基底。胡伟胸中涌动着宏大的气象,并以相应的主题展现自己的创作思路。《海礁》《海滩》《流云》《晨光》《春潮》众多系列作品,用水墨、矿物颜料、金箔、银箔以及众多天然物质,依赖材料自身的变化生长规律——通过冲撞、融渗、拼贴、切割,大规模驾驭媒材,重组、熔炼画面,妙造奇境。“他的作品既呈现了浑化无迹的抽象意态,又蕴敛着非常深厚浑重的色泽,拥有多维变化的物质肌理和质地,这些极大地增强了画面在抽象形态上的物质可信度和肌理丰富度,也就自然而然地增强了一件作品作为一个媒介对象的视觉可感性,赋予了作品一种饱满深厚、气概成章的视觉分量,并且自然而然地透溢出内嵌其中的人文基调。”
丁乙先生使用的视觉符号与其表现手段是表面矛盾的两端。一方面,他利用“十”(米)字形的简单图案,重复精致地构造出他的画面;另一方面,呈现的手段日益繁复让人难解。早期“丁乙在徒手阶段使用的绘画材料多达几十种,包括亚麻布、成品布、卡纸、水彩纸和瓦楞纸,甚至画在家具上;颜料则有铅笔、马克笔、粉笔、水彩笔、圆珠笔、木炭、油彩和丙烯颜料等市面上能买到的画材都进行了实验。”近期在木板上反复涂压色层,之后用刀具剥离某些部位,使得画面闪烁出不确定的严谨与理性。他以视觉方式具象模拟了可以预期的变幻不定,显示出无意识的宗教心理体验,散发出新海派抽象画家的迷人品质。
范迪安先生认为:“综合材料表现为绘画打开了具有无限可能性的空间,但也提出深层次的课题。物质媒介的引入,使绘画的视觉肌理和质地增加了新的可感性与可触性,生发了新的审美感知,但材料媒介终究不是艺术的本体,而是艺术的载体,需要驾驭者从创作理念出发去选取和运用。材料媒介在绘画上的出现,使作品的形态可能超越具象,走向表现乃至抽象,需要使用者把握艺术形态的基调,控制作品的完成度,使作品的生成犹如生命的诞生。”……
”
· 节选自《第七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览论坛文集》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研究员 王治《综合材料的多元运用与抽象语言探索——当代画院美术创作面临的新课题》
李延洲《石质架构》
油画 180cm×180cm 北京
杨飞云《齐白石》
油画 146cm×114cm 北京
砂金《骑射》
油画 85cm×100cm 内蒙古
郭润文《母子图》
油画 148cm×105cm 广东
王克举《苍茫塞北》
油画 160cm×200cm 北京
谢东明《水》
油画 80cm×100cm 北京
林永康 《仲夏的遐想》
油画 110cm×90cm 广东
▍ 第七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 ▍
-主办单位-
中国国家画院
文字编辑 / 孙贝贝
图片 / 展览部
排版 / 宋镒臣 张锦玥
校对 / 周玲玲 宋镒臣
发布 / 张锦玥
审阅 / 郑纯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