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云·分享丨探究画院创作的品格与追求

发布时间:2022-01-13

WechatIMG1263.jpeg

第七展厅:第七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 特邀展厅



疫情的阴霾,无法阻止爱与美的传递。为配合全市防疫工作,郑州美术馆暂时闭馆。在这特殊的日子里,我们梳理了正在美术馆新馆展出的“第七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带领大家在“云端”一起感受艺术的魅力。以艺术为力量,共同迎接疫散云开,迎接春暖花来。




中国画传统的创作品格有四点比较重要。一是“传神”,它是对作品中所被描绘的内容而言的,若不传神,那么画面即将言之无物。二是“迁想”,在有限的已被图像化或视觉化的可呈现(因为本文认为绘画并不能够完全传达出作者所想要表述的所有意涵)内容之外,还应该留有可供观赏者发散遐思的空间或者说是引发观赏者继续遐思的意愿。三是“学养”,目饱前代之迹,车辙马迹半天下,方可下笔,这是对创作者而言的内在涵养的要求,虽在画面上不能直接展现,但对于作品格调意趣的影响却至关重要,傅山可以欣赏莽夫弱儿的拙字,但莽夫弱儿未必能欣赏魏碑中的美感。所以,这一点还不只是对创作者一方而言的品格要求,它也是对观赏者一并提出的。任何一件绘画作品从来不是离开画桌之后就停止生长的,它在观众的欣赏过程中仍然有继续完成的可能。尤其是中国画,在欣赏过程中,有学养者在原先画面上所作的题跋、鉴藏都是对它继续完成过程,所以“学养”对中国画的创作而言,是一项既重要又特别的品格。四是“纪念碑性”,这是中国画在早期阶段就被理论家们谈及的重要的原初品格,是一种责任意识的呈现,尤其是在抗战阶段至今,中国画这一品格的发挥,在近现代的美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并且在新时代来临之际仍将发挥它的品格意义。当然,这一品格也可称之为“教育意义”,只不过前者往往有更宏大的命题,而“教育”,宽泛的讲画面向观者传递出的任何一点他原所未知的知识都可归纳到这样的表述之中,也就丧失了在本文第一段所界定的“品格”语义。所以,在没有更恰当的概括之前,姑且还称此品格为“纪念碑性”,至少这四字对近现代以来的重大题材美术创作是贴切无虞的。上述品格是中国画抛开材料与技法与西洋美术相区别的重要标准,也是衡量一幅中国画的基础(“纪念碑性”较为特殊)……


· 节选自《第七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览论坛文集》南京艺术学院教授 吕少卿 南京艺术学院博士生 李苏横  《当代中国画创作品格探究》




特82.jpg

贾浩义《草地风》

中国画 97cm×180cm 北京



特68.jpg

石齐《打粮图》

中国画 244cm×192cm 北京



特119.jpg


陈政明《繁华似锦》
中国画 227cm×124cm 广东




特130.jpg

王有政《收获季节》

中国画 200cm×200cm 陕西



特136.jpg

彭先诚《高原春色》

中国画 136cm×68cm 四川



特61.jpg

杨力舟《奔腾急》

中国画 136cm×68cm 北京




中国画的情致是一种静、慢、淡雅的视觉感受,追求“逸、神、妙、能”的格调,但真正左右这种具有超然性视觉文化的要素实则是历代画家对人生价值的追问,以及对绝对精神无限自由的超越,他们在时代的浪潮中一面努力独善其身,一面又徘徊于世情内外;一面受儒释道的中庸、神照和虚灵思想所影响,一面又强调着“自性”和“妙悟”。正是这种处于“间性”的生活状态和艺术思考,使中国画的笔墨充满了生命的性情,生活的野趣。艺术的内容是什么?是情感。“情”是一种超越时空的精神性的活动,谢赫在《古画品录》里说“技有巧拙,艺无古今”,这个艺,在笔者看来,更可延伸为是对艺术感受的共情。新时代下,艺术的当代性其实对形式和表达方式的倾向并不应该太侧重,因为那容易沦为某种“迎合”,与之相反,新时代画院创作的当代性思维里一定要重视作品的情感交流和情致叠合。中国画的当代性不能是单方面对视觉图像“刻意求新”,而应该思考叠情的涵养。艺术叠情,是将人类艺术史中对不同时代作品潜藏的道德把握、文化内美、文质与共、心境情操等情感要素进行打捞、换位、折义。犹如清泉濯足,感受历史的河流在脚边流动,而使心旌荡漾,澄怀味象。这其间必然会有史海钩沉的遗影和文化的余映…… 


 · 节选自《第七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览论坛文集》山东画院创作部三级美术师 李晓辉 《内美·叙新·纯粹——新时代画院创作的品格与追求》



特77.jpg

王迎春《峥嵘岁月》

中国画 132cm×125cm 北京



特51.jpg

谢志高《梅兰芳》

中国画 180cm×96cm 北京



特85.jpg

江明贤《故宮瑞雪》

中国画 136cm×68cm 台湾



特105.jpg

姜宝林《万峰积雨》

中国画 124cm×248cm 北京



特25.jpg

杜大恺《汝将余霞铸成山》

中国画 122cm×248cm 北京


特 45李延声  换  136   68.jpg


李延声《我爱读书》

中国画 68cm×136cm 北京




要解决绘画作品的品格问题,恐怕还要从根源出发,即画家的修养问题。作品格调不高,本质是作者自身修养和审美水平的不足。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对世界的主观产物,是艺术家内心的真实反应,如果艺术家本身就自身修养欠缺,审美水平也不高,创作出来的作品也会令人堪忧。所以,想要提高作品本身的格调,首先要从提高艺术家自身的修养开始,这一点,古人早有认识。北宋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指出,“窃观自古奇迹,多是轩冕才贤、岩穴上士;依仁游艺,探赜钩深,高雅之情,一寄于画。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所谓神之又神而能精焉”。此处,郭若虚强调了人品与画品的关系,虽然并非所有达官贵人、高雅隐士都具有高洁的人品,有了高洁无双的人品也并非都能通过画面表现出来,但不可否认的是,较之平民百姓,达官贵人、高雅隐士毕竟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源,可以调动更多的文化资源为自己服务,所见、所闻都比普通人多得多。正是因为这种特殊身份带来的见识和学养上的不同寻常,反应到画面上才会出现以人品、格调取胜的文人画,苏轼所言“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作为非职业画家,苏轼也是因为其在文学、艺术上的综合修养超越了绝大部分人,才能从非职业画家的角度提出超乎寻常的见解,并反过来给职业画家意味深长的启示,《枯木竹石图》这类文人画才能以意蕴取胜。若完全以人品论画品,虽具有一定的武断性,但见识广泛、修养深厚的艺术家创作出的作品确有更多的意味性是不争的事实……


· 节选自《第七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览论坛文集》江西画院实习研究员 张秀惠《以学养画,深入生活——画院创作品格与追求的思考》



特75.jpg

裘缉木《年年岁岁红》

中国画 180cm×97cm 北京



特91.jpg

李燕《一路荣光》

中国画 136cm×68cm 北京



特115.jpg

王涛《春牛图》

中国画 136cm×68cm 安徽



特140.jpg

赵绪成 赵震 《梦·世博海上》

中国画 145cm×180cm 江苏



特001.jpg

蔡超《方志敏狱中斗争》

中国画 253cm×204cm 江西



特064.jpg

尼玛泽仁《走过峡谷中的喜马拉雅》

中国画 68cm×68cm 北京





· 第七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 ·



-展览时间-
2021.12.02-2022.02.20

-展览地点-
郑州美术馆 新馆 第一至七展厅
(郑州市中原区文澜街10号
丹水大道与长椿路交叉口东南角)
 
升达艺术馆 第一至四展厅
(郑州市金水区城东路113号
城东路与顺河路交叉口西南角)


-主办单位-

中国国家画院


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
河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承办单位-
中国国家画院交流合作部
河南省美术家协会
河南省书画院
郑州美术馆






文字编辑/ 孙贝贝

图片 / 展览部

排版 / 宋镒臣 张锦玥

校对 / 周玲玲 宋镒臣

发布 / 张锦玥

审阅 / 郑纯纯



后发布评论

观馆指南

您可凭本人有效身份证刷证入馆(每周一正常闭馆)

新馆: 郑州市中原区文澜街10号(丹水大道与长椿路口东南角)

瑞达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瑞达路83号

  • 微信公众号

  • 微信订阅号

  • 微博官方号

  • 抖音官方号

郑州市中原区文澜街10号(丹水大道与长椿路口东南角) 电话:0371-67983163

开放时间:09:00-17:00,每周一闭馆修整(节假日除外)

留言板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问卷调查

豫ICP备08102381号 豫公网安备410197020023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