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鹰近北首,雊雉隐丛茅。
莫怪严凝切,春冬正月交。
——唐·元稹《小寒》
小寒,为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三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五个节气。“白日隐寒树,野色笼寒雾”,此时旧岁近暮,新岁即至。冬至过后,人们开始“数九”,民间流传“小寒时处二三九,天寒地冻冷到抖”的说法,小寒时节可谓真正的“数九寒天”。
小寒,寒字下面两点为冰,《说文》释寒为冻,华北一带有“小寒大寒,滴水成冰”的说法,江南一带有“小寒大寒,冷成冰团”的说法。《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小寒,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
小寒有三候:“一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鸲。”小寒时节“雁北乡”,虽万里冰封雪飘,但天地阳气已动,大雁开始北迁。后五日“鹊始巢”,喜鹊已知来年节气,开始衔草筑巢。再五日“雉始鸲”,阳鸟因感知阳气的萌动而鸣叫。
小寒始,花信风来。宋代程大昌《演繁露》言:“三月花开时风,名花信风。”花信风,就是风报告花开的消息。所谓“风有信,花不误”。花信风从小寒节气开始吹,吹至谷雨。四个月,八个节气,二十四候,每候五日,三候为一个节气,以一花之风信应之,为“二十四番花信风”。每候都有某种花卉绽蕾开放,以梅花为最先,以楝花为最后。经过二十四番花信风之后,以立夏为起点的夏季就来了。水仙,开放在小寒时节的第三候中,她的渺渺仙气,令小寒熠熠生辉。
“借水开花自一奇,水沉为骨玉为肌”——水仙这一中国传统观赏名花,相传为水中仙女所化,它凝姿约素、高洁脱尘、清秀俊逸,被誉为“凌波仙子”。历代文人雅士多喜以水仙为题赋诗作画。赵孟坚就是中国画史上画水仙得名的大家。
《水仙图》 南宋 赵孟坚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赵孟坚善画水墨梅、竹、兰、松、石、水仙等,画法上学杨无咎、汤正仲一派,用笔劲利流畅,微染淡墨,风格秀雅。善书法,亦工诗文。其中以白描水仙最精,给人以“清而不凡,秀而雅淡”之感。“冰姿高洁笔难图,不遣春风晕玉肤。惊破盈盈湘水梦,一群仙子戏蓬壶”,这是清初收藏家高士奇为其所藏南宋画家赵孟坚《白描水仙卷》所题写的诗句,其意境之幽深,于兹可见。在著录此画时,高士奇这样描述:“水墨细描,高下得二三十本,或半掩,或露花头,间出土坡。用焦墨点苔,秀劲生动,无起止之迹,真仙品也。”当今,赵孟坚尚有一些其他的白描水仙传世,观其画,对照高氏评语,仍然可以得其墨韵之高妙。
《水仙图卷》 南宋 赵孟坚 天津博物馆藏
天津博物馆藏《水仙图卷》所绘水仙由疏到密,先是三株疏落的水仙,第一株仅有三叶,且与第二株间隔较远。第二株则有五六叶,第三株有十数叶,紧接着次第渐密,水仙花丛繁密交错,至中段达到极致,然后渐疏,但并未达到起始处疏落的程度便戛然而止。其水仙花叶大多为一淡一浓数叶交错而成,淡者为双钩,仅见其花叶之轮廓;浓者则为淡墨晕染,花瓣及花蕊也都为双钩,石上之小草则为焦墨细笔。整幅画面错落有致,飘洒出尘,很能看出凌波仙子生尘袜的气韵。
《水仙图卷》(局部) 南宋 赵孟坚 天津博物馆藏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水仙图》繁密有余而疏放不足,且花叶并无浓淡之分,几乎都为淡墨勾线、晕染,笔致工整细腻,石上的小草亦为焦墨绘制。晚清民国时期学者褚德彝称此卷“画白描水仙数十本,千花万叶,欹正反侧,不可方物。澄怀细玩,缤纷叶蕊,皆有端绪可寻。用笔用墨之精,非宋以后画家所能措手,洵艺苑之奇珍也”,对其评价较高。
《水仙图》 南宋 赵孟坚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赵孟坚的水仙作品采用了以白描勾线为主而又水墨微染的艺术形式。白描是中国画的一个画种,它源于古代的“白画”。“白”是不着色的意思,“描”指用线勾勒衣纹方法,白描是用毛笔墨线勾描物象轮廓、结构,即为画的骨,是不着颜色的画法。白描有时也可以渲染淡墨以增加画面的层次和整体感。古人以白描的名称区分重彩和浅绛画法。
《水仙图》(局部) 南宋 赵孟坚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白描是从宋代李公麟开始才发展成独立绘画形式的,这以前白描还只是作为绘画粉本而勾描的。赵孟坚继承了顾恺之、吴道子、李公麟线描的优秀传统,化方折劲挺为俊雅飘逸,准确地表现了形象的结构和质感特征,形成了自己新的风格。在宋末元初,赵孟坚的《水仙图卷》是首次以白描形式为主创作的花卉手卷精品,他的作品被称为“独步当时”、“映照千古”,对后世影响极大。
小寒时,正入九,天地清冷,万物雪藏。然寒气正深处,方见春意暖。小寒时节,郑州美术馆带你走进南宋画家赵孟坚的笔墨,欣赏水仙花的冰姿高洁,在寒意料峭处寻一抹春意,为沉寂的冬日增添几许鲜亮的色彩。
文章引用:
【1】《由赵孟坚<水仙图卷>说开去》宋云华;
【2】《水仙图》刘会彬;
【3】罗袜去时,点点波间冷云积:赵孟坚水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