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是冬天的第二个节气。小雪是气候概念,《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十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群芳谱》有载:“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此时寒未深,雪未大,故名小雪。
小雪有三候:“一候虹藏不见;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三候闭塞而成冬。”此时,天上不再下雨,彩虹藏匿不见;五日后天腾地降,天为阳地为阴,阳气上升阴气下沉,阴阳不再相交,天地不通;再五日,万物失去生机,天地闭塞而转入严寒的冬天。古代的冬季比如今要难熬得多,天地间不见鸟兽,人们在播种完最后一茬冬小麦之后,也就纷纷躲在屋里开始过冬了。所谓“闭塞成冬”,也就是这个意思。
小雪为寂寥的寒冬,增添了一抹尘世的温情。“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小雪的晚上,万籁俱寂,窗外有落雪纷扬,屋内有灯火明亮,一阵风来,把门口的棉帘掀了一个间隙,细雪趁机洒落进来,不觉寒凉,反而生出一丝烟火的暖。
小雪也为寂寥的寒冬,增添了一份诗意的浪漫。对于文人墨客来说,雪是一个极为丰富的元素,一个能彰显人的生命感受和情绪意志的对象,书法家们亦通过笔走龙蛇,表达在雪天里的喜怒哀乐。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快雪时晴帖》就是王羲之在雪后初睛时思及友人的一封书札,记录着作者愉快的心情以及对亲友的问候。
《快雪时晴帖》晋 王羲之 23x14.8cm
《快雪时晴帖》以行书写成,共四行二十八字,与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被乾隆合称为"三希",且此帖列于首位,元赵孟頫曾称此帖为“天下第一法书”。
法帖内容:“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大意就是“王羲之拜上:快雪过后天气放晴,佳妙。想必你可安好。事情没有结果,心里郁结,不详说。王羲之拜上,山阴张侯启。
此贴书迹以圆笔藏锋为主,起笔与收笔,钩挑波撇都不露锋芒,由横转竖也多为圆转的笔法,结体匀整安稳,显现气定神闲,不疾不徐的情态。明代鉴藏家詹景凤以“圆劲古雅,意致优闲逸裕,味之深不可测”形容它的特色,并且认为赵孟頫受到这件书迹的影响。不过王羲之内敛沉潜,赵孟頫微有锋芒外露,比较对幅赵孟頫的题跋,可以得到这样的印象。
王羲之书法的特点在于优美的“体势”,“体”是指结字的形状和姿态,“势”是指笔画产生的律动感。以“快”字为例,左右相向的两部份,有呼应的关系,“夬”的右肩略微高耸,末笔右顿,调和了倾斜的姿势。“雪”字也有类似的情形,上部向左倾斜,末一横画收笔有向右下的笔势,所以也调整了整个字的重心。
《快雪时晴帖》(局部)
第一行感觉上下的“行气”一贯,为什么有这样的感觉呢?如果只看每个字横向的笔画,可以发现倾斜的角度大致相同,而同一行字的重心也都在同一中线上。
《快雪时晴帖》(局部)
第二行则有些变化,“果为”有连笔,其他的字间距较疏,重心也有偏右偏左的变化。这些变化显得很自然,也使得这短短的三行具有丰富的美感。
《快雪时晴帖》(局部)
第三行“王羲之顿首”,行草体。“之”字又变换了另一种字形,王羲之的“之”字,虽简单,却百看不厌。
《快雪时晴帖》(局部)
“山阴张侯”行楷结尾。“阴”字左低右高,但却没有影响整体平衡的感觉,疏密得当,匀称有致。末尾的书迹上有“君倩”题名,米芾认为是梁秀,但史书未见其人,不详其生平,近人考为唐高祖驸马薛君倩。
《快雪时晴帖》(局部)
历史不少人认为《快雪时睛帖》是仅次于他所书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的又一件行书代表作。赵孟题、刘赓、护都沓儿、刘承禧、王稚登、文震亨、吴廷、梁诗正等人的跋语中都表示惊羡和赞叹。乾隆,在帖前写了“天下无双,古今鲜对”八个小字,“神乎其技”四个大字。又说:“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可见他对《快雪时晴帖》极为珍爱。
执笔问安,落雪为念。在雪意阑珊中,文人墨客不落凡俗,将自己的哲思寓于笔中,将思念寄予远方的友人。“最是诗人安稳处,一编文字一炉香”,小雪时节,郑州美术馆邀您卧游王羲之《快雪时晴帖》,从书圣的笔墨中,一览书法的绝美之处,欣赏字里行间的典雅细腻与浪漫华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