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渐深,秋意浓,转眼已至寒露。寒露是秋天的第五个节气,也是今年第一个带“寒”的日子。《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如果说“白露”是炎热向凉爽的过渡,“寒露”则是凉爽向寒冷的转折。寒露过后,昼渐短,夜渐长,凝露成霜,寒意愈盛。
寒露有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天气渐寒,最后一批鸿雁大举南迁,先至为主,后至为宾。寒露后五日,雀鸟匿迹,变成纹路相似的蛤蜊。再五日,菊花盛开,遍野金黄。
相传,寒露是为了纪念一位仙女。她的名字叫荞麦,不忍百姓受饥荒之苦,偷了天庭种子洒向人间。但无奈被玉帝发现了,玉帝下令每年都会有一次寒潮降临人间。从此,这段时节称为寒露。这一天,宋人会在清晨看露。白雾罩得人朦胧,稀疏的梧桐枝叶上,挂着点点露水。 诗人为它写下“晓来寒露滴疏桐”,便是对寒露最美的注解。
虽然寒露一到,季节的变换让遍地染上萧瑟,但是有阳光明媚,有菊花盛开,这个世界依旧让我们感觉温暖。此时若能踏着秋露,登高赏菊,泼墨品茶,人间诗画,也是一件极具风雅之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的菊隐情怀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而他最富盛名的抒情小赋《归去来兮辞》中描绘的淡淡的田园风光,更是让人心生向往。
李在、马轼、夏芷三位明代画家便深受其感染,依据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合作而成连环式作品《归去来兮图》卷,计得九段,裱为一卷。这一画卷明代流传情况不详,入清内府时佚去两段,为清画院画师所补,目前原作仅存七段。
马轼所作此幅为图卷中的第二段,取《归去来兮辞》“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诗意,描绘陶渊明弃官归里,以驴代步,二稚童担书剑随行,歧途中问路,征夫为之指点。马轼能深刻领会原作意境,故能营造出一种深幽清雅的画面意境。
李在所作此幅为图卷中的第四段,取《归去来兮辞》“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诗意,描绘诗人归隐后陶醉于大自然的情景。诗人独坐在山峰上,仰望归鸿和远山秀色,似有所思,一侍童携杖侍立其后。画面构图疏朗开阔,极好地烘托了诗人的胸襟,也更加创造性地表达了原文的意境。
马轼所作此幅为图卷中的第六段,取《归去来兮辞》“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诗意,描绘的是诗人通过农人耕种,得知春天到来时的欣喜心情。画面以左右对称的朴实构图,将诗人观耕和农人劳作组合在一起,通过诗人与牵牛农人的呼应来传达“农人告余以春及”这一主题。
夏芷所作此幅为图卷中的第七段,取《归去来兮辞》“或命巾车,或棹孤舟”诗意,表现诗人乘舟而去的情景。诗人独坐舟中凝视着前方,小船慢慢地驶离岸边。岸边岩石后一仆正在收拾帐车,看来诗人是乘车而来,弃车登舟载书远游而去。景物与诗人的心境相契合。
《归去来兮图》之临清流而赋诗 明 李在
李在所作此幅为图卷中的第九段,取《归去来兮辞》“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诗意,描绘诗人凝思赋诗的情景。作品画一高士临流作诗,左手扶膝,右手执笔,书童研墨于身后。对岸悠然自得的两只白鹭似乎触动诗人某种情感,此情此景正在诗人的笔下转变成优美的诗篇。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寒露,也是赏红叶的好时节。“霜叶红于二月花”,登高而望,极目远眺,层林尽染,秋风飒飒。金秋满山层林尽染,漫山红叶如霞似锦。《丹枫呦鹿图》便是描绘的这样的风景。
和中国传统水墨画大相径庭,《丹枫呦鹿图》别有一番异国情趣。辽代绘画秉承唐代典雅炫丽遗风,融入亚细亚地区“细密画”风格,形成了特有的迷彩效果,令人眼前一亮。
《丹枫呦鹿图》(局部)
画中遍布浓密草木,中央较空疏处,闲散之鹿群或卧或立,左右略相对衬,构图上颇为和谐稳定。漫山遍野、铺天盖地的秋林,营造出极为浓郁的气氛。从绚烂的秋色中,仿佛能听到喧哗的秋声。
《丹枫呦鹿图》(局部)
群鹿的表现,自然、简洁、传神。比起树木,它们显得更有体积感,却只是墨色浅淡的单纯勾染。它们的姿态、站向不同,头却无一例外地朝向一方,似在悄然聆听远处的某种响动。鹿群所在的空地,也是繁密的画面中最为空疏的一块,透出喧哗中的一片宁静。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放眼望,红叶似火,遍地染金,南飞的鸿雁蓬松的羽翼下悬着一颗火热的归心,在晴空中写下思念的轨迹。在这秋意渐浓的寒露时节,郑州美术馆将牵挂寄托漫天红叶,希望它能随着清逸的风穿过时光的缝隙,落在你的掌心,给你带去最美的祝愿,将秋凉还暖,将寒露温润。
文章引用:
【1】鉴赏 | 五代画作《丹凤呦鹿图》别有一番异国情趣;
【2】以陶渊明《归去来兮》为题材的几套古画长卷;
文 / 王辰熙
海报 / 孙艳秋
排版 / 宋镒臣
发布 / 公共文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