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阑久,金波渐转,白露点苍苔。
——《满庭芳.碧水惊秋》秦观
“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转眼,又到了白露为霜的时节。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三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此时,昼夜温差变大,水汽遇冷凝成水珠,点落在花草树木上,在晨光的照耀下晶莹剔透,故名“白露”。
白露有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鸿雁飘飘,肃肃其羽,向南跋涉;“四时无失序,八月自知归”,此时燕子如期而至;诸鸟纷纷感到肃杀之气,储食以备冬。
白露,是最有诗意的一个节气。在历代文人墨客眼里,白露是“相思黄叶落,白露湿青苔”的思念,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愁绪,是“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壮阔,亦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深情。
白露,也是丰收的节气。经过春的播种耕耘,夏的烈日洗礼,农民迎来了瓜果飘香、作物成熟的收获季节。而在海滨城市,以捕鱼为生的人们则忙碌筹备着“开渔节”,他们以祭海、放海、开船等仪式欢送渔民出海,以祈求渔民平安丰收,庆祝凯旋归来。
渔文化在中国渊远流长。在古代,渔、樵、耕、读四种生活方式是文人士大夫隐世的最佳选择,其中尤以“渔隐”的方式更为普遍。吴镇,就是“元四大家”中终生隐居,并通过书画“渔隐”主题来抒泄自己心境的一位。
吴镇《渔父图》 绢本墨笔 84.7×29.7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渔父图》(局部)
吴镇善作“渔隐”题材的山水画,传世《渔父图》即有多幅,此图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幅。图中描绘江南水乡景色,平冈丛树,一渔父驾小舟逍遥于湖弯水色之间。全图墨色苍润,山石、树木、枝叶都注意到了墨色浓淡的交替运用,借以表现层次关系并突出主要物象。笔法多变,皴擦点染,均可看出作者高超的控笔能力。湖山间幽僻清寂的意境跃然纸上,给人以远离尘俗之感。
《渔父图》(局部)
画中题诗,以诗来抒情泄愤,这是元画的时代特征。《渔父图》自题道:“目断烟波青有无,霜凋枫叶锦模糊。千尺浪,四鳃鲈,诗筒相对酒葫芦。”在这里,吴镇以烟波钓徒自况,表达了自己借诗酒纵情,放浪于江湖的心境。
《渔父图轴》 绢本水墨 176.1x95.6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在吴镇“渔隐”为主题的山水画里,基本上是“一河两岸三段式”。现存的作品中最能代表这种图式的便是《渔父图轴》。此图最下端为近景,画平远山丘,两棵劲挺的杂树,山丘坳处有一间茅屋,后接几排水草和水草边的一叶小舟,舟上坐一个“渔父”;中景为一片几近空白的湖水;远景安排在画面的中上方,画一组土坡和一组远峰。从这种萧疏简约略带凄凉的画面中,仿佛看到了他晚年贫困潦倒但又不肯从俗卖画的痛苦抑郁的心境。
《渔父图卷》 纸本水墨 33×651.6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渔父图卷》描绘浩渺宽广的江面,云山飘渺,欢快的渔人操舟往来,所画渔舟十五艘,渔夫十四人,其分广得宜。画仿荆浩笔意,下笔清奇,风格潇洒。山石用披麻皴,皴法细长而流畅,淡墨渲染,湿笔点苔,层次分明,有清雅隽永之感。参以优美的书法,诗、书、画三者相得益彰。
画面中渔人有的抛杆垂钓,有的坦腹而坐,有的一睡方起,有的划桨欲归,有的悠然仰望……仪态各有不同。这些人物都只有两三厘米大小,吴镇却能将人物神态和仪表刻画得细致入微,个中意趣,活灵活现。
陂陀上几棵老树,盘曲纵横,枝桠遒劲,以秃笔中锋勾勒,树叶与树梢多作“介”字点与“蟹爪皴”,密处求疏、曲尽其态。
白露不仅是天气转凉的象征,还处处浸透着温润的情愫。历代文人墨客的笔触浸润白露的风韵,将缕缕柔情绽放。白露时节,郑州美术馆借“渔隐”为主题的艺术作品,通过独特的山水图式和代表性的符号语言,为你营造一幅可游、可居、可隐的文人士大夫梦寐以求的山水天地。
文 / 王辰熙
海报 / 孙艳秋
排版 / 宋镒臣
发布 / 公共文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