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青年美术之潮
摘自 | 高名潞
一九八四年的“第六届全国美展”以后,各地很快兴起了许多自发性的青年群体展览,遍布于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地区,它们好似众多的涓涓溪流,汇成一股颇有冲击力的'85青年美术之潮。
这股艺术思潮有着广阔的文化背景,它是近年来中国大地上展开的中西文化比较热潮的一个缩影,也是近年中西文化碰撞现象的一个组成部分。这股潮流的核心精神是,面对开放后的西方文化的再次冲击,反思传统,检验上一个创作时代,并与此同时大胆进行中国美术走向现代化的试验。理论方面,在对民族化与世界性、传统与现代等问题的认识和选择上,出现了针锋相对的观点。而实践方面,其主导倾向则是“拿来主义”,从表面看,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几乎西方现代诸流派的所有样式、手法均蜂拥而至,在中国画坛上熙熙攘攘、摩肩接踵。
如何评价和认识这一思潮?简单地斥之为“洋垃圾”,或“模仿”、“照搬”是不解决问题的。首先,我们必须正视这股潮流;其次是剖析它,研究它,而且要从当代中国与世界的社会变革和国民心理结构的变异这一深刻层面上去把握和理解,同时还应将其置于近现代中国文化发展历史的纵横比较中去解释,方可明其实质与意义。
这样,我们就会提出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当我们指责这一潮流是重复前人和照搬西方的时候,我们是否想到,一部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从某一角度说就是不断接受融合西方文化的历史,而当我们肯定前人如林风眠、徐悲鸿吸收外来文化的勇气时,是否也想到彼时彼地他们吸收的对象和终极与此时此地有何层次上的差异,而他们初始为之奋斗的目标究竟完成没有?即便完成了,是否就是唯一不变的未来的既定样式?
其实,关于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行动,在新时期开始的最初几年就已出现了,'85青年美术之潮的群体形式那时就曾出现过。但是,两者在目的性上有着层次差别,前者更多地是出于情感上的逆反,是出于对十年浩劫的愤怒,较少上升为理性的文化层次上的反思。多年来,我们较少地在人类文化这一高层次上去反思过去与现在,从而构筑未来,更多地是在文化的某些部分、某些领域中进行逆反使我们的艺术的自身调节和吸收、互补只能在一个较狭窄的天地中展开,反思的愿望极为微弱。而文化的创造正是基于叛逆的反思之上。
“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术渚派,如以吸收西方科学写实为主旨的徐悲鸿画派(包括受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的影响,然而却是理想现实主义的写实派),以调合中西,倡导发扬中国表现情蕴优长为目的的林风眠、刘海粟画派,立足国粹的再发展的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画派等等,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沧海桑田,殊途同归于倡情趣意蕴的传统文人画的大范畴中了。他们经过新时期最初几年的彼升我降的筛选后,于八十年代中叶又均面临了强烈的挑战。这又似乎是他们在现象上的殊途同归。
经过新时期以来的“伤痕”、“唯美”、“生活流”、“矫饰自然主义”诸画风的几经变迁之后,在三十年来国内最大型的第六届全国美展中,这几种曾经是新的绘画样式的代表与三十年来形成定式的理想现实主义画风也握手言和,似乎形成了现代中国艺术“多元”的局面。六届美展就是这样一个创作时代的大总结、大检阅,无论其经验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其意义均是深远的。它对中国当代画家的心理作用,是导致'85青年美术之潮的直接原因之一。而历史的不断地戏剧性地回归,社会的经济物质开放所带来的文化审视,则是这一思潮兴起的气候和土壤。
《川》 喻红 布面油彩 130x140cm 1988年
此为作者22岁时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创作留校作品
现象
第六届美展以后,各地涌现了规模不等、形式相异的美术展览几十个,其中绝大多数是自发的青年群体性展览,少数是配合国际青年活动所举办的。其中还有中年群体展览。这些展览大多历时不长,争议很大。这种遍布全国的此伏彼起的展览热为历年所罕见,这无疑是新时期以来难得的好现象。
这些青年群体虽然大都有着各自较一致的群体创作宗旨,各群体成员在艺术观、趣味、对现状的看法等方面也有共同之处,但是,每个青年画家、每个创作主体的目的却不在于趋同,而在于求异,创作过程是为了挖掘和表述主体的意志和选择目的。这里的群体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组织形式,是一种将势单力薄强化为人多势众的民间学术团体的形式,但就创作主体的意识而言,并非都是群体意识。“群体”与“群体意识”仍有一些本质的差异。因此,许多群体展览虽然口号与前言很鲜明,但作品面目仍很多样。当然,也有较为统一的群体展览。但是,不论这些展览的面目如何庞杂,只要我们上升到一定高度去审视、把握它们,仍然可以理出贯穿其中的几种主流趋势。从展览宗旨、群体性口号以及作品体现的创作主体的艺术观来归纳,'85青年美术思潮大体可分为三种倾向:
1.理性精神与宗教气氛
八五年的这股理性之风最早是从国际青年年美展中吹起的,《在新时代——亚当、夏娃的启示》、《渴望和平》、《画室》、《春天来了》等一批作品强调思维框架的画面结构,扬弃了情趣化的构成样式,画面的空间分割和物象置陈较多地受创作主体的意念的支配,而较少地为某种生活情趣或现实场景的一瞬服务。不过,这时的理性精神对于'85青年美术的理性之潮来讲带有启蒙性质,它更多地关注的是绘画样式的反思和个性反思,虽然也有文化反思的意味,但并非主要目的。
伴随着理性之潮的兴起,又萌生了一种对宗教精神和宗教气氛的追求。由于理性绘画多采用静观式的构成和有序化的铺陈手法,而物象和场景又注重其象征功能,遂有一种超现实的冷寂气氛,而这种气氛又恰恰与创作主体崇尚崇高和永恒等伟大的终极目标相吻合,也与他们提倡思索、爱否定、敢反叛、寻觅超人意志的心态相合,因此,追求宗教精神和宗教气息,并不是信奉某种宗教,而是与文化和传统的反思相关。事实上,大多数画家所实指的宗教精神是泛宗教精神,对于他们来说,宗教精神在这里只是一种对世俗情感不加控制的流溢(自我表现)和对现实持浪漫化和诗意化解释(理想现实)进行反叛的精神载体,本来是基于正视现实的心理状态却以超现实、超自我、超人的意念表现出来。因此,冷漠、孤寂、神秘、麻木等一切宗教外形式的词汇也就均可用于评判这些绘画的外貌(外形式)了。但真正的剖析还须深人到他们的哲学、心理和社会意识的那一层次去,如此才能解开其“新宗教”之谜。
《刮风的日子》 龙力游 布面油彩 180x190cm 1987年
此为作者29岁时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创作留校作品
2.直觉主义与神秘感
对直觉的崇尚并非近一两年以来才出现,它是伴随自我表现的口号一起兴盛的。它强调直接抒发创作主体内心深处的真挚情感,并自然地引导其外泄,物化为画面中的线条和色彩团块,并使线条色块的运动趋力与创作主体的情感之力同构。这种直觉因素在热抽象绘画中成为主要构成动力。'85青年美术思潮一方面趋于极端理性化,另一方面更强化了这种直觉因素,而且从感受型步入冲动型,从温和变为粗扩,线色团块的躁动充满野性。
在青年画家中,不仅理性之潮与直觉主义形成了创作宗旨的分歧,即是在直觉、非理性主义一派中,对于绘画终极因也存在分歧,这又集中在自我表现和反自我表现、个性与反个性的口号之上。前者强调个人心灵的挖掘和个体潜意识中的原始童心的复归,是重个体的,因此他们首先关注艺术性、绘画性,注重手段与心灵的和谐。后者则认为表现的终极因应是人类及其生命的灵性和运动,是非个体的,而是超人、超世俗情感的,所以他们在形式体现的躁动感和外扩扭曲之“力”中包容更大的精神内涵,力的超越性和跨度似乎展示着意蕴的宏远,因此与前者的性灵直觉相比,他们更多的是意念直觉。前者认为后者(包括理性派)的追求超出了艺术范畴,而后者则认为前者过于游戏,缺乏精神实体。
3.观念更新与行为主义
八五年是艺术观念更新口号最强烈的一年。这是中国艺术面临如何走向现代的一种思索,它首先出现在理沦和评论界,随之画家(包括老、中、青画家)也为之倾心。但是,观念首先是特定文化圈认知水准的体现,因此在没有上升到文化与历史的层次上讨论观念的时候,必然会出现“观念”的参照系,以及这一概念为人们共同认可的涵义和它未来的趋向都处于混乱和不明确状态的现象,所以这场讨论也就很快转入更高层次的传统与文化讨论热潮中去了。
潜流
我们从这样三个方面概括'85青年美术之潮,岂不是重复了西方现代美术流派的基本特征了吗?这样,还有何现时中国美术的特点呢?然而,也许这所谓没有特点的特点正是现时中国青年美术的特点,是'85青年美术之潮的特征。艺术变革需要运动与潮流,没有运动就没有艺术的发展。当然,艺术毕竟不等于运动,运动初始也不一定会出大师。这种狂热的“拿来主义”潮流是开放的必然产物,虽然有某种破坏性,但正如克菜夫?贝尔所说,在一个伟大的情感复兴之前,必然有一场破坏的运动,它很可能是统领时代的流派与大师出现的序曲。尽管随着日转星移,运动与潮流中的绝大多数作者和作品也许会泯灭,然而运动之潮的精神长存。其主要价值在于作为整体的作用而非与其同步的某件作品,何况也出现了相当一批有前途的画家和好作品。
《持琴者之一》 丁一林 布面油画 1988年
此为作者25岁时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创作留校作品
’85青年美术之潮的这种性质使参与其中的青年画家们产生了悲剧感与牺牲意识。
一方面是勇敢自信的神神杀杀,一方面是自我的哀叹。有的青年画家总有一种危机感,担心自己的艺术生命会过早结束。浙江的一些青年画家则戏谑地说,完成了一批作品好比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自信心与悲剧感,冲杀与牺牲,似乎是不可避免的时代矛盾。谁不想当大师呢?但是,他们知道,现在或许还不是立刻出现大师的时候。一些青年画家甚至认为百年内筑成中国现代艺术的体系是困难的。这或许过于悲观。如果他们看到我国开放政策走向稳定,多元化的艺术局面正在形成,'85青年美术之潮正向更为深沉和开阔的前景发展着,就会断言,中国的现代艺术体系的建立为期将不会太远。
但是,在大多数青年画家那里,这种悲剧感和牺牲意识又是一种不断否定中的积极的进击意识,是一种甘当铺垫者的精神状态。为了步入世界文化潮流,就要选择和应战,哪怕是一种姿态。'85青年美术之潮从某种意义上说,或许就是一种勇敢者在应战的姿态。
事实上,我们一直在选择与拿来,如有俄罗斯、苏联、印象派、克里木特、英迪里阿尼、怀斯等等,不同的是我们经常只是以其中一种作为我们的主要参照系。那么,现在参照的多了,又有何不好呢?这至少说明我们的表现空间和思维空间的需求拓展了。
尚且,这不过是表面现象。在这现象的下面,流动着与大洋相通的千沟万壑。这一代青年的许多哲学意识和心理状态自发地具有世界性。这种现象是基于某些世界性的心态之上的,并非只是效颦之举。这种心态体现在如下两方面:
1.自我认识的危机
人类文化越往后发展,认识人自身的内向观察就变得越加显著。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蒙台涅说:“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认识自我。”随着人类生存空间和宇宙空间的不断拓展,人对自身思维的认识越来越迫切,人类学与宇宙学将并驾齐驱。但是,正如宇宙具有无限性一样,人的思维与认识也是无有终极的。同时,外部空间的雄浑伟大和人类科学的日益丰富时时影响着人的自明性,于是超人、超知识的愿望和希企即成为一种普遍心态,这种心态又以求知与怀疑的矛盾体现出来。求知必然崇尚理性,随着世界性的知识阶层的出现,艺术的知识化和思维化是必然趋势,而'85青年美术中的绘画学者化和泛生活化的倾向就不足为怪了。
2.自我价值的失落与回归
这里所说的价值并非某种现实性的功利价值,而是指的一种人的本性的价值。这种价值即是判断力。这种判断力是判断主体对社会道德、人类生存方式和人在宇宙世界中的地位判断的自信程度。随着大工业文明的出现,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一方面自信于判断力,另一方面也时时感到判断力的丧失,又由于人类生活的价值在于不断地对生存状况进行批判性的审视,因此,一旦判断力存在危机,那么马上导致更强烈的对生存状况进行审视的欲望,同时,相应地也会出现一种失落感。’85青年美术作品中出现众多的“冷漠”、“麻木”、“孤僻”气氛的画面恐怕与这种远距离的审视有关。
《小城一瞥》 曹力 布面油彩 80x90cm 1989年
此为作者35岁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时的作品
新时期以来,经济物质和文化的开放使旧有的生活圈子和文化子不断地扩张,层次不断变化,因此导致了旧有的对生活价值、道德和主体在外部世界中的地位的判断模式面临挑战和考验。对这些旧有模式的怀疑和否定在青年人中间最为明显,然而,他们又不可能马上形成稳固面自信的判断力,怀疑与否定旧有模式也就包含着对自已的否定。因为,事实上他们并没有与原有的生活圈和文化圈脱离。因此,跳出原有的生活圈子去审视生活,而且要站得高些、远些,天上、地下、横向的、纵向的、多角度地去审视,即是强化判断力和主体意识的必然途径。'85青年美术中出现那么多宇宙与时空意识的作品,就体现了这种有意或无意地回归主体判断力的愿望。这种回归的欲望体现在作品中,一方面是极力升华,超人、超我、超社会、超时空,这方面多体现在理性因素较强的作品中。另一方面体现在直觉表现的作品中,则是强调扩张,线、色、体积均生发出膨胀、外拓、躁动的力度。这类“躁动”型的作品又往往以生命、原生物、幻梦等与直觉表现相吻合的意蕴主题为对象,以高浓度和强刺激的线条、色彩表现出来,并极力将表现的终极气氛引入神秘的境地。这种境地又与理性绘画的宇宙时空相谋合,只不过是外观不同,一个是躁动、热烈,一个是静观、冷寂。这种反向回归的创作意图是一种寻找自我价值的过程和方法,这与早先我们习惯地以一个视角、一个方向去寻找价值(包括美的价值)的方法是大相迥异的。在现时期,这也是一种挣脱农业经济式的自然感受型的落后生活圈而步入城市文明的现代生活圈的现实需求,是参与世界文化的自强心的体现。这无疑是一种积极的认知欲望。
《时空一击》 唐晖 布面油彩 244x362cm 1991年
此为作者23岁时中央美术学院本科生毕业留校作品
但是,也正是这种求知与怀疑、回归与否定的矛盾心理,这种多视角的价值寻求方式,造成了一定数量、定程度的意蕴与语言、精神内涵与表现形式的不相吻合与游离的作品和现象。由于急于拓展艺术所反映的创作主体的思维空间和意蕴深度,往往顾及不到语言的深化与开拓,常常匆忙中草草定下样式。然而,非此无它的独特形式的出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为了艺术,他们有时不得已先拿来别人的一些现成样式。这是他们的苦衷,面人们也往往一眼就看到了这个“疮疤”,于是指责它是“模仿”、“照搬”。应该说,这是个必然的过程。如前所述,这也可能是一种牺牲。青年画家们也是不满足于此的,要允许他们再思考、再寻找,甚至再否定。成熟与成功,大师和流派,往往就是这样出现和产生的。
总之,'85青年美术之潮是随着党的开放政策而出现的现象,它是近现代以来中国新文化运动精神的延续和发展,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对待、深入研讨的艺术活动。以上,只是对'85青年美术之潮的一个简单的介绍和描述,深入的分析研究将留待另文探讨。
青春万岁:新中国美术的青年时代——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藏精品展
— 展览地点 —
郑州美术馆新馆 第一展厅
— 展览开幕 —
2020.10.25
— 主办单位 —
中央美术学院
中共郑州市委宣传部
郑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 承办单位 —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郑州美术馆(郑州画院)
— 支持单位 —
中鸿创艺(北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文章节选自高名潞,《'85青年美术之潮》,《文艺研究》,1986年第4期。本文引自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编著,《青春万岁:新中国美术的青年时代——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品专题集》,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年,第258页。
文字整理:石方君
版面编辑:宋镒臣
内容校对:袁玥
责任编辑:公共文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