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二十四节气丨冬至】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

发布时间:2021-12-21

微信图片_20211221105337.png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浮灰。

——(唐)杜甫《小至》


冬至是冬天的第四个节气,也是冬天真正来临的日子。《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冬至,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极”是极致的意思,意味着阴寒达到极致,天最冷;阳气始至,上升才逼天气寒彻;太阳行至最南处,所以昼最短,夜最长。


冬至有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古人认为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冬至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麋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麋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到了冬至阳气生,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制定出来的节气。早在商末周初,周文王姬昌的儿子周公便在天下之中的洛阳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天文测量。他用土圭测量太阳的影子,一一记录,发现了日影有一个由长到短、再由短变长的周期,并根据每天日中日影的变化找出季节的变化,得知了冬天日影长、夏天日影短的规律。于是,他就把一个周期称为一年,并把日影最长的那一天定为冬至。从此之后,人们以冬至为标准,开始制定季节,安排农耕时间。



从“九九歌”到“画九”


作为对寒冬的记时方法,中国民间将冬至后的81天划分为九段,从冬至算起,以九天为一单元,称“冬九九”,也就是常说的“数九"。过了九个“九”,刚好八十一天,即为“出九”,那时就春暖花开了。


据史籍记载和各地民俗志书所见,从长江南北到黄河上下各地都有数九之说,只是版本不一。如清代顾铁卿《清嘉录》里记载《数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和六九,河边看杨柳;七九河冻开;八九燕子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这些《九九歌》,充分利用自然界各种生态反应,形象地描绘了冬九九中气候的变化。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各地《九九歌》虽不尽相同,但都离不开对冬去春来季节交替变化和耕作、生活情景的描绘。


随着岁月的流逝,在民间又产生了“九九消寒”的习俗,而且这种习俗愈来愈丰富多彩。我国最早有“画九”之法。相传南宋爱国志士文天祥被元军押到京城,时值冬至日,他在狱中面对冬季凛冽寒风的考验,胸怀着“人生自古谁无死”的大无畏精神,在狱中的墙壁上画了一株红梅,共有九枝,每枝九蕾,每天将一蕾改缀成花,九九八十一天画满九九八十一朵花,既计算着被囚的时日,又表达了自己凌霜傲雪的英雄气概,寒消之日,慷慨就义。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民族英雄,逐渐将此演变成了不同版本的消寒图。明代《帝京景物略》载:“冬至日,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之图”。



微信图片_20211221105502.png

(图一)九九消寒图





清代盛行填写《九九消寒图》


继“画九”后,清代道光初年又出现了“写九”的习俗,实际上就是“九九消寒图”的文字形式,即选择九个九划的字联成一句,先双钩成幅放在格中,日涂一笔。


微信图片_20211221105506.png


(图二)九九消寒图


随着满汉文化的日益融合,《九九消寒图》这种岁时风俗也在宫廷中颇为盛行。据清代吴振棫所著《养吉斋丛录》记载:“道光初年,御制‘九九消寒图’,用‘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九字,字皆九笔也。懋勤殿双钩成幅,题曰‘管城春满’。”内直翰林诸臣,每年冬季都要填写这种“九九消寒图”。其“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九字,寓迎春之意。每年冬至节前挂在室内,届时由室主人从头九第一天开始填起,逐日填廓,每字九笔,每天一笔,每填写完一字便过一九,句成而九九八十一天尽(图三)。


微信图片_20211221105509.png

(图三)九九消寒图


空寥乏味的一天写简单的一笔,简直如小口品啜佳醪,意犹未尽。因此,人们便在描完当天的一笔后,再用其他色笔在笔画旁边记下当日的天气冷暖,阴晴圆缺。如图四“春前庭柏風送香盈室”一幅,春字的第三笔“终日凉风侵入皮肤如刀刺”,在其他笔画中见有“清晨阴冷过午后方见日、祭灶天凉糖瓜入市、腊月正当廿四日天光阴冷万象将更新、午后起寒风尘沙扑面日”的内容,但也有“万寿无疆”、“浪费笔墨今日休”等超出记载天气意义的字样。总之每日记载详略,要视当日笔画长短而定。因此,当一幅“消寒图”填完之后,就成了冬季天气情况的档案记录,“每岁相沿,遂成故事”。



微信图片_20211221105512.png

(图四)九九消寒图


九九消寒的方法传至民间后,有写作“雁南飞柳芽茂便是春”、“院庭春染幽巷草垂盈”的,也有写作“柔柳轻盈香茗贺春临,幽柏玲珑浓荫送秋残”九体对联的。其中笔底均含春意,因为“春”是希望,是盼头,是寂寥严冬里熠熠的灯盏,能照亮来路。有一个繁花似锦的春在我们前面,还有什么耐不下心性,不内心温暖、激情充盈的呢?




文章引用:

【1】冬至|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

【2】《清代九九消寒图述略》李松龄;

【3】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

【4】《浅析馆藏“清·九九消寒图”》魏秀秀。



文 / 王辰熙
海报 / 孙艳秋
排版 / 宋镒臣
校对 / 周玲玲 孙贝贝
发布 / 张锦玥


后发布评论

观馆指南

实行网上预约,您可以通过“郑州美术馆”微信公众号或郑州美术馆官方网站两种途径进行预约。

新馆: 郑州市中原区文澜街10号(丹水大道与长椿路口东南角)

瑞达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瑞达路83号

  • 微信公众号

  • 微信订阅号

  • 微博官方号

  • 抖音官方号

郑州市中原区文澜街10号(丹水大道与长椿路口东南角) 电话:0371-67983163

开放时间:09:00-17:00,每周一闭馆修整(节假日除外)

留言板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问卷调查

豫ICP备08102381号 豫公网安备410197020023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