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二十四节气 | 春分】仲春初四日,春色正中分

发布时间:2021-03-20

微信图片_20210320150213.jpg


“轻风细雨,惜花天气,相次过春分。”

                                                                                ——二十四节气歌


 春分,是二十四个节气中第四个节气。《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春分的到来标志着春季过半,此时昼夜均等,寒暑向平。春分之前,“绿杨烟外晓寒轻”,空气中仍飘着一丝寒气;春分之后,天地间阳气氤氲,花开满枝头,“春色满园关不住”。自此春光明媚、气候温和、雨水充沛,万事万物开始进入生长阶段。


春分有三候,一候玄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春分之日,“春风一拂千山绿,南燕双归万户春”,燕子在杨柳中穿梭,在花间停憩,在屋梁上叽喳,春天才算热闹起来;春分后五日为“二候”,雷乃发生,春雷阵阵,唤醒沉睡的万物;再五日为“三候始电”,电闪雷鸣。此时春雨不再潇潇,更多是落花知多少。

春分这日,草长莺飞、桃红柳绿、姹紫嫣红,一派好春景。倘若此时邀朋唤友,到郊外原野间踏青赏花、感受春时,是何等快活自在。

山水间游春


郊游踏春,自古就很流行。魏晋时期,文人士大夫们寄情于山水之间,常在春季出行聚会,畅游山川,陶冶情操。春游的形式也开始多样化。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提到“流觞曲水”,便是指众人沿溪水而坐,把酒杯盛放在水里漂流,停在谁面前,谁就得饮酒赋诗。南朝时,还有“三月三日,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杯曲水之饮”一说,可见“游春”已成为节令时俗。

隋代出现中国迄今存世最早的山水画卷,即展子虔的《游春图》,其中记录了江南二月桃花争艳,湖天一色,清江无际,人们徜徉在青山绿水间的场景。画面上湖光春色,明媚艳丽,舟与人物画法工细并点以重彩。这幅作品在绘画史上,标志着中国山水画已由“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稚拙阶段,进入了成熟阶段。

游春图.jpg


《游春图》 隋 展子虔 故宫博物院藏


唐朝时期,春季踏青更为盛行。杜甫《丽人行》一诗称:“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写出了长安京城春游的热闹场景;孟浩然则有“岁岁春草生,踏青二三月。”据史载,唐代从农历正月十五至清明节的近两个月时间里,人们一直热衷于踏青。

此时除了踏青游湖,仕女、妇女骑马郊游也逐渐开始盛行。唐代张萱的《虢国夫人春游图》就描绘了几位盛装打扮的妇人骑马游春的场景。画家不着背景,只以湿笔点出斑斑草色以突出人物,意境空潆清新。画中用线纤细,圆润秀劲,在劲力中透著妩媚。设色典雅富丽,具有装饰意味,格调活泼明快。整幅作品洋溢著雍容、自信、乐观的盛唐风貌。

 

3.jpg


《虢国夫人春游图》 唐 张萱 


山水画之发展




中国传统绘画史中,山水画的成就最为突出,它是中国文人与画家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山水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有萌芽,到了隋唐山水画的发展较为成熟,唐代山水画的发展更是尤为突出,并对后世中国山水绘画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李思训、李昭道父子在青绿山水演进成熟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时代意义。李思训的画突破了以往用勾描填色的方式,采用了变化有力的勾折变化来表现山势形态,又运用浓重的青绿,营造出富丽辉煌的盛唐文化艺术景象。正如他的作品《江帆楼阁图》,以细笔画出山石,但用笔已略带勾折变化,画树突破了“伸臂布指”这一状态,点叶也多样化了,布局上山水对称虚实相映,颇为壮丽。

4.jpg

《江帆楼阁图》唐 李思训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在青绿山水发展到逐渐完善时,水墨山水开始崭露头角。水墨技法多以线条勾折表现质感,用墨的焦淡表现气韵,笔法与墨法结合,以达到奇妙的境界。王维是水墨山水里的杰出代表,诗画兼善。他的诗大多恬静安宁,悠然怡人,通常能使人们在寥寥数句中感受到生动的情景,仿佛置身田园;他的画虽有吴道子的踪迹,但又有自己的风格。其中,王维被后世所称赞的正是他的水墨山水,只用简单焦淡墨色变化便表达出田园诗人恬静的境界,更是把画与诗相结合,意境优美。苏轼称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诗,画中有诗”。

5.png

《辋川图》(局部图) 唐 王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水墨山水经过五代、宋初的发展,出现表现自然的“皴法”,并使山水画发展进程中发生质的飞跃。皴法的出现也说明了画家面对自然景观“澄怀观道”,通过“意会”、“神似”途径实现对自然精神的表现。如五代董源的《潇湘图》、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等,不同地域的山水景象给人的感受不同,因而也就出现表现不同自然精神的“皴法”。而宋代所奠定的“文人画”理论基础,对元明清的山水画发展也有着重要影响。

6.jpg

《潇湘图》(局部) 五代 董源 绢本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

元代山水画追求一种随手点染的自然意态,强化主观情思的作用,抒发淡泊宁和的感情与山水的气韵合一 ,达到自然浑成的至美境界。此时画家多为士人,追求高逸,强调脱俗,画面中的题诗作跋,成为画面整体构成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补画面未尽之意。

7.jpg

《秋亭嘉树图》 元 倪瓒 纸本墨笔 故宫博物院藏


明末董其昌提出“南北宗论”,在艺术特色上对山水画进行区别。他扬南贬北,认为南宗画风重天趣,柔润而有韵致,笔墨多变化而含蓄,平淡自然,符合老庄精神,应为文人画坛正宗。而清代初期山水画体系便是承接董其昌南北宗论中的“南宗”,以“四王”为代表,掌握古人的图式和笔墨手段,创造画家心中的天地自然。当然,此时在创作上也出现了注重革新、强调个性解放的“四僧”,以主客观相结合,提出“尚意”的表现手法。此外,以龚贤为首的“金陵八家”更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反映时代变化新风貌。 《陡壑奔泉图》 清 王翚 纸本水墨 故宫博物院藏


总之,中国山水画自成为独立画科以来,一直随时代迁变而不断丰富。唐朝的山水画无论是技法题材还是思想内涵上,都开创了新的时代。而水墨山水初步兴起,经过唐末、五代、宋初的发展阶段,山水画自此进入了高度成熟时期。直至清初,山水画始终以其强劲的势头迅猛发展,占据着画坛的主流地位,呈现出无限的蓬勃生机。 春山如黛,和风醉人,阳光翻越高山,与大地平分春色。在万物生长、春风和煦、水波温柔的时节,最惬意的莫过于踏青游玩,走进大自然,与春天撞个满怀。春分时节,郑州美术馆带你一起“云赏春色”,邂逅画家笔下漫山遍野的盎然春意,闯进这如画的春色里。 


文章来源:

【1】王亚楠《浅析唐朝山水画初变》,《美与时代(中旬刊)·美术学刊》,2012年第12期。

【2】王廷华《中国山水画发展演变研究》,《甘肃高师学报》,20002年第7卷第4期。

【3】国立书画院,《人间四月天,古人踏青去》,2018年。

图文编辑:王辰熙  孙艳秋  

版面编辑:华一帆

责任编辑:公共文教部

 



后发布评论

观馆指南

实行网上预约,您可以通过“郑州美术馆”微信公众号或郑州美术馆官方网站两种途径进行预约。

新馆: 郑州市中原区文澜街10号(丹水大道与长椿路口东南角)

瑞达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瑞达路83号

  • 微信公众号

  • 微信订阅号

  • 微博官方号

  • 抖音官方号

郑州市中原区文澜街10号(丹水大道与长椿路口东南角) 电话:0371-67983163

开放时间:09:00-17:00,每周一闭馆修整(节假日除外)

留言板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问卷调查

豫ICP备08102381号 豫公网安备41019702002339号